中醫(yī)古籍
  • 三拗湯

    出處

    三拗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系麻黃湯去桂枝而成,出自《圣濟總錄》(原方無生姜,用藥量為每服三錢),后由宋?!短交菝窈蛣┚址健肥珍?加用生姜五片,用藥量改為每服五錢),后世醫(yī)家多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論。

    組成

    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用法

    水煎劑,每服五錢(約15克),加生姜5片,水煎溫服。臨床應用時,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

    功效

    宣肺,平喘,止咳。

    主治

    主治外感風寒,鼻塞聲重,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小兒過敏性咳嗽、小兒下呼吸道感染、耳咽管炎等病癥。

    1.小兒支氣管哮喘:將52例寒飲停肺型支氣管哮喘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7例予三拗湯加減治療,對照組25例予氨茶堿治療,療程均為4日。觀察兩組治療后癥狀、體征、肺功能、免疫復合球蛋白、外周血嗜酸粒細胞、IL-4、IL-5的變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74.07%,對照組72%,兩組療效相近,治療組改善患兒中醫(yī)癥狀、舌脈作用更明顯,并能降低IL-4、IL-5水平,其降低IL-4水平較對照組更加明顯。(《天津中醫(yī)藥》2006年第1期)

    2.小兒過敏性咳嗽:應用三拗湯合止嗽散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38例,與西醫(yī)酮替芬、氨茶堿常規(guī)治療38例作對照,療程7日。以咳嗽癥狀完全消失,2周以上未發(fā)作者為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74%,對照組76.32%。(《河南中醫(yī)》2008年第12期)

    3.小兒下呼吸道感染: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加味三拗湯納米貼膏穴位敷貼治療小兒下呼吸道感染63例,與單純西醫(yī)治療并對癥處理57例作對照,療程7日。結果:治療組治療后各癥狀體征量化積分與本組治療前明顯下降,且咳嗽、喘息及肺部噦音量化積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咳痰量化積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血清TNF-α、IL-1β及LTB4含量變化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河北中醫(yī)》2011年第12期)

    4.耳咽管炎:應用加味三拗湯治療耳咽管炎59例,與羅紅霉素治療53例作對照,7日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以自覺癥狀基本消失,4~5日經(jīng)鼻內(nèi)窺鏡示耳咽管開口處及周圍組織充血、水腫消退,分泌物消失為特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2%,對照組47.2%,組間有顯著性差異。(《四川中醫(yī)》2010年第1期)

    方解

    方中麻黃發(fā)散風寒,宣肺平喘,杏仁助麻黃溫散肺寒、下氣定喘,甘草化痰利肺,合有發(fā)散風寒,止嗽平喘的作用,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毛細支氣管炎、咳嗽變異性哮喘、ACEI引起的咳嗽、慢性咽炎等寒邪犯肺的病癥。

    方歌

    三拗湯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香附4兩(炒),當歸尾1兩2錢(炒,用尾),五靈脂1兩(炒)。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婦人血崩不止。用法用量每服5錢,醋湯調(diào),空心服。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八......
  • 別名茱萸湯處方甘草2兩,人參2兩,桂心2兩,茱萸1升,生姜1斤,半夏1升。功能主治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追得之,氣下縱縱,沖心胸臍間,筑筑發(fā)動有時,不治殺人。大氣上奔胸膈中,諸病發(fā)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荏便悁欲死,腹中冷濕氣,腸鳴相逐成結氣。用......
  • 《東垣試效方》卷二:奔豚丸處方厚樸(姜制)7錢,黃連(去須,炒)5錢,白茯苓(去皮,另末)2錢,川烏頭(炮)半錢,澤瀉2錢,苦楝(酒煮)3錢,玄胡1錢半,全蝎1錢,附子(去皮)1錢,巴豆霜4分,菖蒲2錢,獨活1錢,丁香半錢,肉桂(去皮)2分......
  • 《金匱要略》卷上:奔豚湯處方甘草 芎藭 當歸各6克 半夏12克 黃芩6克 生葛15克 芍藥6克 生姜12克 甘李根白皮12克功能主治主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用法用量上藥九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三服,夜一......
  • 處方茯苓4兩,生葛8兩,甘草2兩(炙),生姜5兩,半夏1升(湯洗),人參3兩,當歸2兩,芎2兩,李根白皮(切)1升。制法上切。功能主治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奔走沖胸膈,發(fā)作氣欲絕,不識人,氣力羸瘦,少腹起騰踴如豚子,走上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