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緩中湯

    《千金翼》卷六:緩中湯處方

    吳茱萸1升,干姜2兩,當(dāng)歸2兩,白芷2兩,人參2兩,甘草(炙)2兩,麥門冬(去心)3兩,半夏(洗去滑)3兩,芍藥6兩,細(xì)辛1兩,生地黃1斤(取汁)。

    功能主治

    婦人產(chǎn)后腹中拘急及虛滿少氣,產(chǎn)后諸虛不足。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納地黃汁,更上火合煎2-3沸,溫服1升,1日3次。若無當(dāng)歸,以芎4兩代之。

    摘錄《千金翼》卷六《辨證錄》卷八:緩中湯處方

    白芍1兩,當(dāng)歸1兩,人參1兩,甘草1錢,熟地1兩,山茱萸5錢,麥冬5錢,三七根末3錢,荊芥(炒黑)1錢,炒黑姜炭5分。

    功能主治

    人有失血之后,不知節(jié)勞慎色,以致內(nèi)熱煩渴,目中生花見火,耳內(nèi)蛙聒蟬鳴,口舌糜爛,食不知味,鼻中干燥,呼吸不利,怠惰嗜臥,又不安貼。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八《圣濟(jì)總錄》卷十二:緩中湯處方

    黃耆(銼細(xì))、防風(fēng)(去叉)、地骨皮(去土)、甘草、紫蘇葉各等分(并生用)。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風(fēng)熱,三焦壅滯,口干,咽喉不利,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二《雞峰》卷十八:緩中湯處方

    熟地黃2兩半,當(dāng)歸2兩半,人參2兩半,白術(shù)2兩半,阿膠2兩半,芍藥2兩半,芎2兩半,甘草1兩半,桂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肉淋,勞淋。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肉汁2盞,加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雞峰》卷十八《名家方選》:緩中湯處方

    芍藥1錢2分,桂枝6分,茯苓6分,大棗3分,甘草3分,枳殼4分,厚樸6分。

    功能主治

    積氣,腹中拘急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名家方選》《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緩中湯處方

    干姜(炮)1分,檳榔1分,甘草(炙)1分,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芍藥(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人參半兩,枳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焙)半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痃氣急痛,腹脹,胃脘痛,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
更多中藥材
  • 《傅青主女科·產(chǎn)后編》卷上:安神生化湯處方川芎3克 柏子仁3克 人參3~6克 當(dāng)歸6~9克 茯神6克 桃仁12粒 黑姜1.2克 炙草1.2克 益智仁2,4克(炒)陳皮0.9克功能主治婦人產(chǎn)后,塊痛未止,妄言妄見。用法用量加大棗,水煎服。摘錄......
  • 處方柴胡、人參、麥門冬、知母、五味子、竹茹、茯苓、遠(yuǎn)志、生地黃、當(dāng)歸、甘草、黃連(姜炒)。功能主治傷寒虛煩,心悸微熱,四肢無力體倦;又治傷寒6-7日,別無刑g癥候,昏沉不知人事,六脈俱靜者,無脈欲出汗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摘錄《......
  • 處方朱砂2錢,全蝎1錢,人參1錢,白茯苓1錢,天麻1錢,附子(炮)1錢,川芎1錢,乳香1錢,麝香1字,坯子半錢(一方加琥珀)。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功能主治小兒心虛多驚,恍惚不寧,腹痛便青;及吐瀉之后,欲生慢驚。用法用量每服1丸......
  • 《中國藥典》:安神補(bǔ)心丸處方丹參300g 五味子(蒸)150g 石菖蒲100g 安神膏560g性狀為棕褐色的濃縮丸或糖衣丸;味澀、微酸。炮制上四味,安神膏系取合歡皮、菟絲子、墨旱蓮各3份及女貞子(蒸)4份、首烏藤5份、地黃2份、珍珠母20份......
  • 處方當(dāng)歸1錢2分,川芎7分,白芍1錢(炒),生地黃1錢2分,白術(shù)1錢,茯神1錢2分,遠(yuǎn)志(甘草水泡,去心)8分,酸棗仁(炒)8分,麥門冬(去心)2錢,黃芩1錢2分,玄參5分,甘草3分(一方無遠(yuǎn)志、麥門冬、黃芩、玄參、加陳皮、柏子仁、酒炒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