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返魂丹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返魂丹處方

    生玳瑁15克 朱砂"克 雄黃15克 白芥子15克

    制法

    上藥同研如面,酒煎安息香30克為膏,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主卒中風(fēng)不語,精神悶絕,及中惡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每服以童便送下5丸,不拘時(shí)候。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九《圣惠》卷五十六:返魂丹處方

    生玳瑁1分,朱砂1分,雄黃2分,白芥子1分,麝香1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于瓷器中溶安息香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尸厥不語,或中惡不語。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童便送下,不拘時(shí)候。小兒熱風(fēng)只服1丸。

    摘錄《圣惠》卷五十六《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五:返魂丹處方

    朱砂1錢,雄黃1錢,血竭1錢,黃丹1錢,穿山甲(炮)1錢,白礬(枯)1錢,銅青1錢,乳香1錢,沒藥1錢,輕粉1錢,蟾酥1錢,麝香2分半。

    制法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胡椒大。

    功能主治

    時(shí)毒瘴氣,疔瘡惡瘡。

    用法用量

    每服2丸,蔥白1根,嚼爛裹丸,溫酒吞下。

    摘錄《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五《醫(yī)學(xué)集成》卷二:返魂丹處方

    焦術(shù)2兩,黃耆1兩,附子5錢,良姜4錢,茯苓4錢,丁香1錢。

    功能主治

    中寒嘔吐心痛、下利清水。

    摘錄《醫(yī)學(xué)集成》卷二《瑞竹堂方》卷五:返魂丹處方

    朱砂1兩半,膽礬1兩半,血竭1兩,銅綠1兩,蝸牛1兩(生用),雄黃1兩,白礬(枯)1兩,輕粉半兩,沒藥半兩,蟾酥半兩,麝香少許。

    制法

    上先搗蝸牛、蟾酥極爛、旋入諸藥末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

    十三種疔瘡。

    用法用量

    令病人先嚼蔥白3寸,吐手心內(nèi),將藥1丸裹在蔥白內(nèi),用熱酒1盞吞下。如重車行5里許,有汗出即愈。如不能嚼蔥,研爛裹藥下。

    摘錄《瑞竹堂方》卷五《仙傳外科集驗(yàn)方》:返魂丹處方

    麝香少許,雄黃2錢,蟾酥1字,江子7粒(去殼,燈上燒存性)。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疔瘡發(fā)狂,煩躁,手足不安者。

    用法用量

    和酥點(diǎn)舌上3次,含化咽之,其疔自爆。

    注意

    忌用鐵器。

    摘錄《仙傳外科集驗(yàn)方》《醫(yī)學(xué)正傳》卷六:返魂丹處方

    乳香1錢5分,沒藥1錢5分,辰砂1錢5分,雄黃1錢5分,輕粉5分,片腦5分,麝香5分,海羊(即蝸牛)不拘多少,蟾酥1錢,青黛1錢,粉草1錢,硼砂1錢(一方加銅綠1錢,寒水石1錢,輕粉1錢,枯礬1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用海羊搗膏為丸,如難丸,加酒、面糊些少,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解毒化汗。主疔腫。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兼生蔥頭2-3個(gè),細(xì)嚼咽下。疔腫及癰腫毒氣入膈者,得微汗即解。

    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六《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一:返魂丹別名

    益母丸、濟(jì)陰丹

    處方

    野天麻(1名益母草,方梗,4-5月節(jié)間開紫花時(shí),采花葉子,陰干)半斤,木香5錢,赤芍藥6錢,當(dāng)歸7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產(chǎn)前清熱養(yǎng)血,產(chǎn)后推陳致新。主子死腹中,冷痛,小便流出,腹脹,四肢冷,爪甲青;產(chǎn)后惡血不盡,臍腹刺痛;產(chǎn)時(shí)面垢顏赤,胎衣不下,敗血自下如帶,或橫生不順,心悶欲死;產(chǎn)后3-4日起臥不得,眼暗生花,口干煩躁,心亂見鬼,不省人事;產(chǎn)后煩渴呵欠,不思飲食,手足麻疼;產(chǎn)后浮腫氣喘,小便澀,咳嗽,惡心,口吐酸水,脅痛無力;產(chǎn)后寒熱如瘧,臍腹作痛;產(chǎn)后中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產(chǎn)后大便秘,心煩口渴;產(chǎn)后痢疾,未滿月食冷物,與血相擊,或有積者;產(chǎn)后身體百節(jié)疼痛;產(chǎn)后崩中漏下,或傷酸物,狀如雞肝,脊背悶倦;產(chǎn)后食熱面,壅結(jié)成塊,四肢無力,睡后汗出不止,月水不調(diào),久成骨蒸勞;產(chǎn)后嘔逆虛脹;產(chǎn)后鼻衄,口干舌黑;產(chǎn)后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

    益母丸、濟(jì)陰丹(《女科指掌》卷四)。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一《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三:返魂丹處方

    蓽茇、麥芽(炒)、青皮(去瓤)、人參、苦桔梗、柴胡、白豆蔻、南木香、高良姜、半夏曲。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一切久病危急,不進(jìn)飲食,氣欲絕者。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煎7分,熱服。如大便秘實(shí)者,間服滾痰丸,每日服30丸,若因?qū)嵶C而噎者,只依滾痰丸法服之。

    注意

    忌油膩、魚腥、粘滑。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三《普濟(jì)方》卷一四○引《衛(wèi)生家寶》:返魂丹處方

    新羅人參1兩,朱砂半兩,酸棗仁1兩(湯浸,去皮,取仁,焙干,凈秤)。

    制法

    上先將人參為末,另研朱砂極細(xì),和之,酸棗仁焙,急研入藥,勿羅,以獖豬心血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傷寒后,余熱在心,譫言妄語,甚者癲狂如失心狀,并治一切心疾。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參湯送下,日3次。服后略臥少時(shí)。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四○引《衛(wèi)生家寶》《圣惠》卷十九:返魂丹處方

    生玳瑁半兩,朱砂半兩,雄黃半兩,白芥子半兩。

    制法

    上為末,于銀器中,酒煎安息香1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安心神,祛風(fēng)熱。主中風(fēng)不語。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童便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九《本草綱目》卷十四引《集簡方》:返魂丹處方

    零陵香草(去根,以鹽酒浸半月,炒干)1兩,廣木香1錢半。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止痢。主五色諸痢,里急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半,用冷水送下;通了3-4次,用熱米湯送下1錢半。

    注意

    忌生梨。

    摘錄《本草綱目》卷十四引《集簡方》《元戎》卷十一:返魂丹處方

    烏犀(銼屑)2兩,水銀半兩,天麻(酒洗,切,焙)半兩,檳榔半兩,僵蠶(去絲嘴,微炒)、硫黃半兩(研末,明瓷盞慢火養(yǎng),卻入水銀,急炒去青成砂,要知緊慢),獨(dú)活(去蘆)1兩,川烏(炒通赤,留煙少許,合舊絹上卷之,冷傾出)1兩,干蝎(炙)1兩,蓽茇1兩,肉桂(去粗皮)1兩,防風(fēng)(去蘆)1兩,沉香1兩,槐膠1兩,當(dāng)歸(去蘆,酒浸,切,焙,炒黃)1兩,細(xì)辛(根)1兩,天南星(湯洗,生姜自然汁煮軟,細(xì)切,焙干,炒黃)1兩,阿膠(杵碎,蛤粉炒如珠子)1兩,藿香葉(去梗土)1兩,烏蛇(酒浸1宿,炙令熟,去皮骨,用肉)1兩,白花蛇(酒浸1宿,炙令熟,去皮骨,用肉)1兩,羌活(去蘆)1兩,白附子(炮)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夏(湯泡,姜汁浸3宿,炒黃)1兩,羚羊角(鎊)1兩,陳皮(去白)1兩,天竺黃(研)3分,木香3分,人參(去蘆)3分,干姜(炮)3分,茯苓(去皮)3分,蔓荊子(去白皮)3分,晚蠶紙(微炒)3分,藁本(去土)3分,桑螵蛸(炒)3分,白芷3分,何首烏(米湯浸,煮,炮干)3分,虎骨(醋酒涂,炙黃)3分,縮砂仁3分,丁香3分,白術(shù)(泔浸1宿,切,焙干)3分,枳殼(去白,麩炒)3分,厚樸(去粗皮,姜汁涂,炙令熟)3分,蟬殼(去土,炒)1兩,川芎1兩,附子(水浸泡,去皮臍)1兩,石斛(去根,銼)1兩,肉豆蔻(去殼,炒)1兩,龍腦(另研)1兩,牛黃(研)1兩,朱砂(研,水飛)1兩,雄黃(研,水飛)1兩,麝香(另研)1錢,烏雞1只(去嘴翅足),狐肝3具(以上2味,臘月內(nèi)入瓦瓶固濟(jì),木炭燒赤,候冷,取出研極細(xì)),金箔20片(為衣)。

    制法

    上炮制如法,杵令細(xì),煉蜜和酥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

    小兒諸癲癇,潮發(fā)瘛疭,口眼相引,項(xiàng)背強(qiáng)直,牙關(guān)緊急,目睛上視;及諸病久虛,變生虛風(fēng)多睡者。

    用法用量

    方中僵蠶用量原缺。

    摘錄《元戎》卷十一《圣惠》卷八十五:返魂丹處方

    蝙蝠1個(gè)(去翼脂肚,炙令焦黃),人中白1分(細(xì)研),干蝎1分(微炒),麝香1錢(細(xì)研)。

    制法

    上為細(xì)散,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慢驚風(fēng),及天釣夜啼。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乳汁研下。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川椒、烏梅。功能主治理中安蛔。主摘錄《金匱翼》卷七......
  • 處方烏梅肉9克 黃連 蜀椒 藿香 檳榔各3克 胡粉 白礬各1.5克制法上藥為散。功能主治吐蛔。所吐蛔蟲,色赤成團(tuán)而活,屬熱者。用法用量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時(shí)服。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gè),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gè),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醫(yī)宗說約》卷四:安蛔理中湯處方參、術(shù)、烏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嘔,加半夏、陳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黃連、細(xì)辛;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摘錄《醫(yī)宗說約》卷四《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