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安蛔湯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

    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花椒(去目)3分。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傷寒吐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

    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組成

    人參七分(9克)、白術(shù)一錢(9克)、茯苓一錢(9克)、干姜(炒黑)五分(4.5克)、花椒(去目)三分(3克)、烏梅兩個(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溫中安蛔。

    主治

    主治中陽不足,脾胃虛寒,便清溲清,腹痛腸鳴,蛔從口吐出,或從大便出,手足不溫,舌白脈虛者。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膽道蛔蟲病、蛔蟲性支氣管炎等病癥。

    1.膽道蛔蟲?。阂员痉郊訙p治療32例,每日1劑,水煎2次,早、中、晚各服1次,治療期間忌食葷腥油膩食物。結(jié)果:32例(2例配合西藥抗炎、對癥、支持等治療)均在服藥1~6劑內(nèi)癥狀全部消失。(《江西中醫(yī)藥》2001年第5期)

    2.蛔蟲性支氣管炎:以本方聯(lián)合麻杏石甘湯隨癥加減治療40例,每日1劑水煎3次相混合后,晨起及晚餐前空腹各服1次,連續(xù)服藥10~20劑。療效評定以咳嗽、咯痰、哮喘樣發(fā)作、胸痛等癥狀完全消失,胸片無異常,連續(xù)3次做痰檢未發(fā)現(xiàn)蛔蟲卵,并經(jīng)過3個月以上無復(fù)發(fā)為痊愈。結(jié)果:治療后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見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四川中醫(yī)》2007年第3期)

    方解

    本方由理中湯去甘草、加茯苓以溫養(yǎng)脾胃之寒而祛中焦之寒,烏梅、川椒酸辛伏蟲,使中焦寒去,蟲伏而安。本方藥性偏溫,陰虛者慎用。

    現(xiàn)代研究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烏梅能促進膽汁分泌,花椒能加強腸道蠕動,烏梅、花椒還有麻痹蟲體,刺激蟲體尾部蜷縮后拉作用。由此可見在各藥的共同作用之下,蛔蟲被迫安靜地退出膽道,達到快速驅(qū)蟲的效果。

    方歌

    理中加減可安蛔,參術(shù)苓姜和椒梅,腹痛便溏因蟲擾,辛酸伏蛔蛔自摧。

    摘錄明·《萬病回春》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大黃(煨)、木通、滑石末、車前子、山梔仁、甘草(生)、當(dāng)歸梢、生地黃、赤芍藥各等分。功能主治血痢,小便赤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摘錄《保命歌括》卷二十二......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八正散處方大黃、瞿麥、扁蓄、車前子、木通、山梔子、甘草,各一錢?;ǘX),加木香(加一錢.尤佳)。功能主治火證通治。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燈心二十莖,煎至一鐘,不拘時溫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八正散處方大黃、瞿麥、扁蓄、車前子、木通、山梔子、甘草,各一錢?;ǘX),加木香(加一錢.尤佳)。功能主治火證通治。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燈心二十莖,煎至一鐘,不拘時溫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
  • 處方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炒黑)、甘草梢、木通、大黃、木香。功能主治濕熱下注,少腹急,小便不通者。各家論述《醫(yī)方考》:濕熱下注,令人少腹急,則小便有可行之勢矣。而卒不通者,熱秘之也。陶隱居曰:通可以去滯,瀉可以去秘,滑可以去著。......
  • 《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八正順氣散別名八正順氣湯處方厚樸、砂仁、半夏、陳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藥、枳殼、木香、玄參、鼠粘子、山梔仁。功能主治因食煎煿油膩等物,及飲酒太過而行房事,毒氣不能流行,聚結(jié)于喉根,至患喉腫。用法用量八正順氣湯(《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