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沉香降氣湯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沉香降氣湯處方

    香附(炒.去毛)四百兩,沉香十八兩半,縮砂仁四十八兩,甘草一百二十兩。

    炮制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干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

    又治胃痹留飲,噫醋聞酸,脅下支結,常覺妨悶,及中寒咳逆,脾濕洞泄,兩脅虛鳴,臍下撮痛,皆能治之。

    患腳氣人;毒氣上升,心腹堅滿,肢體浮腫者,尤宜服之。

    常服開胃消痰,散壅思食。

    凌旦霧露,空心服食,去邪惡氣,使無瘴疫。

    用法用量

    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沉香降氣湯別名

    沉香降氣散(《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處方

    香附(炒,去毛)12.5千克 沉香575克 縮砂仁1.5千克 甘草(炙)3.75千克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降氣寬中。主氣機郁滯,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干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胃有留飲,噫醋吞酸,脅下支結,常覺妨悶;中寒呃逆,脾濕洞泄,兩脅虛鳴,臍下撮痛;腳氣病患者,毒氣上升,心腹堅滿,肢體浮腫者。

    用法用量

    每服3克,人鹽少許,沸湯點服。早晨空腹時服,去邪惡氣,使無瘴疫。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沉香降氣湯別名

    沉香降氣散

    處方

    香附子(炒,去毛)400兩,沉香18兩半,縮砂仁48兩,甘草120兩(爁)。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開胃消痰,散壅思食,通順氣血。主肝氣郁結,脾失健運,胸脘痞悶,心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婦女月經不調,少腹脹痛。

    用法用量

    沉香降氣散(《準繩·類方》卷二引《說約》)。本方改為丸劑,名“沉香降氣丸”(見《丸散膏丹集成》)。

    各家論述

    《醫(yī)略六書》:氣逆于中,肝氣不降,此眩暈之發(fā)于氣逆焉,郁怒人多此。沉香降氣以疏逆,香附調氣以解郁、砂仁理氣醒脾胃,甘草緩中和脾胃也,為散沸湯下,使逆氣降而肝氣平,則脾胃調而運化如常,何氣逆眩暈之不已哉。

    摘錄《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女科百問》卷上:沉香降氣湯處方

    烏藥、沉香、香附、甘草、砂仁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順氣道,通血脈。主腹中瘕癖,上下無定,游走攻刺;及憂思傳脾之腰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鹽湯調下。

    摘錄《女科百問》卷上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香附5兩(分4份:1童便,1米醋,1人乳,1鹽酒浸),蘄艾(醋煮)2兩,當歸2兩,川芎1兩半,白芍1兩半,熟地黃(酒蒸)1兩半,黃芩1兩半,阿膠(酒蒸)1兩,臭椿根皮1兩。制法上為末,搗地黃、阿膠和勻,加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婦......
  • 《中國藥典》:艾附暖宮丸處方艾葉(炭)120g 香附(醋制)240g 吳茱萸(制)80g 肉桂20g 當歸120g 川芎80g 白芍(酒炒)80g 地黃40g 黃芪(蜜炙)80g 續(xù)斷60g性狀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味甘而后......
  • 處方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片),熟白艾1兩,川姜7錢(炮,洗)。功能主治臟寒,大便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溫服。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 處方干姜末、熟艾各等分。制法以白面作餛飩,如酸棗大。功能主治脾虛有寒,瀉痢。用法用量每服40-50個,煮熟,空心服;腹脹者,炒厚樸煮汁熟,即煮餛飩食之。摘錄《雞峰》卷十四......
  • 處方艾葉(糯米糊蘸過,大火焙干)、麥糵(炒)各等分。制法上為細末,米醋打糯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虛羸,久不進食,臟腑不固,小便常多。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醋湯、溫酒或米飲送下。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