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膽木

    《全國中草藥匯編》:膽木拼音注音Dǎn Mù別名

    烏檀、山熊膽、熊膽樹

    來源

    茜草科烏檀屬植物烏檀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以枝、干、皮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支氣管炎,肺炎,泌尿系感染,腸炎,痢疾,膽囊炎;外用治乳腺炎,癰癤膿腫。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膽木拼音注音Dǎn Mù別名

    山熊膽、熊膽樹、烏檀(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膽木枝、樹皮。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近頂或半腰蔭蔽潮濕地帶。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喬木,高可達5米以上。樹皮外面灰黃色,內(nèi)皮與木質(zhì)部剝后由淺黃色逐漸變?yōu)樽攸S色,味極苦;枝條有白色皮孔。葉對生,長圓形,近革質(zhì),長8~l4厘米,寬4~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側(cè)脈8對,兩面都明顯,葉柄長2~3厘米;托葉大,卵圓形,早落?;ò咨芗梢豁斏膱A頭狀花序,有葉狀苞片;萼管連成肉質(zhì)體,花5數(shù);子房下位。果肉質(zhì),球形。種子無翅?;ㄆ?~9月。

    化學(xué)成分

    莖含黃酮甙、酚類。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寒。"

    功能主治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乳腺炎,腸炎,菌痢,尿路感染,膽囊炎,下肢潰瘍,腳癬感染,癤腫膿瘍,皮炎濕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將膽木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膽木乙醇提取物3克),每8小時肌注1次,每次2~8毫升,用至體溫下降后2~3天。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紫珠草(干品)1兩,水煎3次分服。觀察10例,體溫在4~56小時內(nèi)開始下降,體溫恢復(fù)正常時間平均為4.3天,主要癥狀及體征大部分于用藥后1~7天內(nèi)消失。治程中無明顯的副作用,僅部分有輕度腹瀉,個別用藥后出現(xiàn)高熱、畏寒、出汗,類似青霉素的治療反應(yīng)。

    ②治療多種炎癥

    每天肌注膽木注射液1毫升(相當(dāng)于生藥1克),或輔以其他對癥治療。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結(jié)膜炎、麥粒腫、牙周膿腫、水痘合并感染、中耳炎、燒傷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以及手術(shù)后預(yù)防感染等數(shù)百例,大多在2~3天內(nèi)見效。注射時除局部疼痛外,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不良反應(yīng)。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膽木拼音注音Dǎn Mù別名

    山熊膽、熊膽樹、藥烏檀、黃膽木、黃心木、樹黃柏

    英文名Medicinal Fatheadtree, Wood and root of Medicinal Fatheadtree出處

    出自廣外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膽木的枝、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近頂或半腰蔭蔽潮濕地帶的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

    原形態(tài)

    喬木,高4-12m。小枝纖細(xì)而光滑。葉對生,紙質(zhì);葉柄長10-15mm;托葉倒卵形,長6-10mm,先端圓,早落;葉片橢圓形,罕有倒卵形,長7-14cm,寬4-7cm,先端漸尖,略鈍,基部楔形,全緣,側(cè)脈8對,近邊緣外彼此連結(jié),兩央均明顯。頭狀花序頂生,單生,圓球形;總花梗長1-3cm,中部以上有早落的苞片;花5數(shù);萼管邊成肉質(zhì)體:子房下位。小堅果合成一球體,熟時黃褐色,直徑9-15mm,表面粗糙。種子橢圓形,長約1mm,腹面平坦,背面拱起,種皮黑色有光澤,并有微小窩孔。花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多劈成不規(guī)則的片、塊、淺黃色或棕黃色,有的帶坡部,外皮棕黃色,粗糙,較疏松,易肅離。橫切面皮部棕褐色,木部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堅硬,氣微味苦。以色鮮黃、味苦者為佳。

    顯微鑒別 木材部分橫切面:全組織由導(dǎo)管、木纖維、木薄壁細(xì)胞組成,射線較密,放射狀。導(dǎo)管多單個散在,少數(shù)二三成群,直徑40-220μm。射線細(xì)胞1-2列,長方形,木化,具紋孔。外層木纖維少數(shù),成群散在,壁較薄,微木化;內(nèi)層纖維密集,壁厚腔小,強木化。木薄壁細(xì)胞為外層的基本組織,內(nèi)層的纖維群中亦有少數(shù),壁木化,具紋孔。切向切面:導(dǎo)管節(jié)長短不一,具緣紋孔。射線高度為十?dāng)?shù)層至幾十層細(xì)胞,長方形或類方形。木薄壁細(xì)胞長方形,壁呈念青年人狀增厚。木纖維密集,縱向延長。

    化學(xué)成分

    膽木莖中主要含生物堿類和生物堿甙類。其中生物堿有:烏檀費新堿(naucleficine),烏檀費丁堿(mauclefidine),烏檀福林堿(nauclefline),1-乙?;沁?1-acetyl-carboline),烏檀費林堿(nauclefiline)和烏檀醛堿(naucleidi-nal)。生物堿甙有膽木堿庚(nauclecoside),膽木堿辛(naucle-cosidine)和長春花甙內(nèi)酰胺(vincoside lactam)。另外含有奎諾酸(quinov(a)ic acid)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此外還含香草酸(vanillic acid)

    藥理作用

    從膽木莖中分離得到的烏槨醛堿和一種生物堿C20H14N2O2(結(jié)榴有待進一步確定)經(jīng)抑菌試驗表明均有抑菌作用,其中烏檀醛堿在100μg/ml以上對金色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生物堿C20H14N2O2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5g,加60%乙醇50ml,回流30min,濾過。供作下列試以驗。①取濾液2ml,加少量鋅粉和濃鹽酸,約5min后濾液呈黃綠色。(檢查黃酮類)②取濾液2ml,加1%三氯化鋁乙醇2ml,濾液即顯金黃色。(檢查黃酮類)③取濾液10ml,堿化至ph9,用適量氯仿提取,濾過,揮干氯仿,用稀鹽酸溶解殘渣,加碘-碘化鉍鉀試液數(shù)滴,即產(chǎn)生棕褐色沉淀。(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適量,用乙醇熱提,蒸干,然后用0.5%墁酸處理,除去不溶部分,再蒸干,殘渣用甲醇溶解作供試品液,另取膽木堿乙少許,加甲醇溶解,作對照品。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氯仿甲醇-乙酸乙酯(4:1:0:0.5)展開13cm。用碘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歸經(jīng)

    肺;大腸;膽;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感冒發(fā)熱;支氣管炎;肺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乳腺炎;腸炎;菌??;尿路感染;膽囊炎;下肢潰瘍;腳癬感染;癤腫膿瘍;皮炎濕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將膽木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膽木乙醇提取物3g),每8小時肌注1次,每次2-3ml,用至體溫下降后2-3天。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紫珠草(干品) l兩,水煎3次分服。觀察10例,體溫在4-56小時內(nèi)開始下降,體溫恢復(fù)正常時間平均為4.3天。主要癥狀及體征大部分于用藥后 l-7天內(nèi)消失。治程中無明顯的副作用,僅部分有輕度腹瀉,個別用藥后出現(xiàn)高熱、畏寒、出汗,類似青霉素的治療反應(yīng)。

    2.治療多種炎癥:每天肌注膽木注射液1ml(相當(dāng)于生藥lg),或輔以其他對癥治療。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結(jié)膜炎、麥粒腫、牙周膿腫、水痘合并感染、中耳炎、燒傷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以及手術(shù)后預(yù)防感染等數(shù)百例,大多在2-3天內(nèi)見效。注射時除局部疼痛外,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不良反應(yīn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áo Xiān Lái Mù Zhī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朝鮮梾木的枝、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ida coreana (Wanger.)Sojak[Cornus coreana Wanger.]采收和儲藏:春、夏、秋......
  • 拼音注音Chái Hòu Pò別名土厚樸來源藥材基源:為木蘭科植物四川木蓮的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nglietia szechuanica Hu.采收和儲藏:夏季剝?nèi)淦?,晾干或炕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2000m的......
  • 《全國中草藥匯編》:柴桂別名臭馬桂、三條筋、桂皮香來源樟科樟屬植物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以樹皮入藥。立春至處暑期均可采剝,以夏初最宜。炮制選樹干徑達15厘米以上的桂樹(過嫩則質(zhì)量差,不宜砍伐),將樹干鋸成......
  • 《中國藥典》:柴胡拼音注音Chái Hú英文名RADIX BUPLEURI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
  • 拼音注音Chái Hú Yè Liàn Jiá Dòu英文名Bupleurum-leaf Alysicarpus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柴胡葉鏈莢豆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ysicarpus bu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