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敗毒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兒藥證直決》:敗毒散來源

    虛人而感風(fēng)寒濕邪,邪正交爭(zhēng)于肌腠之間,正虛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壯熱而無汗,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肢體酸痛。風(fēng)寒犯肺,肺氣不宣,故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苔白膩,脈浮而濡,正是風(fēng)寒兼濕之證。所以治當(dāng)益氣解表,散寒祛濕。方中羌活、獨(dú)活并為君藥,辛溫發(fā)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風(fēng)寒濕邪。川芎行血祛風(fēng);柴胡辛散解肌,并為臣藥,助羌活、獨(dú)活祛外邪,止疼痛。枳殼降氣,桔梗開肺,前胡祛痰,茯苓滲濕,并為佐藥,利肺氣,除痰濕,止咳嗽。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以益氣和中。生姜、薄荷,發(fā)散風(fēng)寒,皆是佐使之品。配以小量人參補(bǔ)氣,使正氣足則鼓邪外出,一汗而風(fēng)寒濕皆去,亦是佐藥之意。

    本方原為小兒而設(shè),因小兒元?dú)馕闯洌视眯×咳藚?,補(bǔ)其元?dú)猓纭夺t(yī)方考》曰:“培其正氣,散其邪毒,故曰敗毒?!焙笫劳茝V用于年老、產(chǎn)后、大病后尚未復(fù)元,以及素體虛弱而感風(fēng)寒濕邪,見表寒證者,往往多效。喻昌也認(rèn)為:“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qū)之。惟元?dú)獯笸?,外邪始乘藥?shì)而出。若元?dú)馑厝踔?,藥雖外行,氣從中餒(nei),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dú)饪s入,發(fā)熱無休。……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dú)猓詾轵?qū)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群非補(bǔ)養(yǎng)虛弱之意也?!保ā对⒁獠荨罚┯魇喜粌H常用本方治時(shí)疫初起,并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還從表出而愈,稱為“逆流挽舟”之法。

    本方證系正氣素虛,又感風(fēng)寒濕邪。風(fēng)寒濕邪襲于肌表,衛(wèi)陽被遏,正邪交爭(zhēng),故見憎寒壯熱、無汗;客于肢體、骨節(jié)、經(jīng)絡(luò),氣血運(yùn)行不暢,故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肢體酸痛;風(fēng)寒犯肺,肺氣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聲重、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浮按之無力,正是虛人外感風(fēng)寒兼濕之征。治當(dāng)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方中羌活、獨(dú)活發(fā)散風(fēng)寒,除濕止痛,羌活長(zhǎng)于祛上部風(fēng)寒濕邪,獨(dú)活長(zhǎng)于祛下部風(fēng)寒濕邪,合而用之,為通治一身風(fēng)寒濕邪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川芎行氣活血,井能祛風(fēng);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氣,二藥既可助君藥解表逐邪,又可行氣活血加強(qiáng)宣痹止痛之力,俱為臣藥。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殼苦溫,理氣寬中,與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暢通氣機(jī)、寬胸利膈的常用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滲濕以消痰,皆為佐藥。生姜、薄荷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調(diào)和藥性,兼以益氣和中,共為佐使之品。方中人參亦屬佐藥,用之益氣以扶其正,一則助正氣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復(fù)入之義;二則令全方散中有補(bǔ),不致耗傷真元。綜觀全方,用羌獨(dú)活、芎、柴、枳、桔、前等與參、苓、草相配,構(gòu)成邪正兼顧,祛邪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藥得祛邪藥則補(bǔ)不滯邪,無閉門留寇之弊;祛邪藥得扶正藥則解表不傷正,相輔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療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氣疏通,里滯亦除,其痢自止。此種治法,稱為“逆流挽舟”法。

    處方

    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dú)活、茯苓、桔梗、人參、甘草、生姜、薄荷

    功能主治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氣虛,外感風(fēng)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痢疾、過敏性皮炎、濕疹等屬外感風(fēng)寒濕邪兼氣虛者。)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加生姜、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shí)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若正氣未虛,而表寒較甚者,去人參,加荊芥、防風(fēng)以祛風(fēng)散寒;氣虛明顯者,可重用人參,或加黃芪以益氣補(bǔ)虛;濕滯肌表經(jīng)絡(luò),肢體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靈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膿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氣和血止痛。

    注意

    本方多辛溫香燥之品,若是暑溫、濕熱蒸迫腸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誤用。若非外感風(fēng)寒濕邪,寒熱無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藥物多為辛溫香燥之品,外感風(fēng)熱及陰虛外感者,均忌用。若時(shí)疫、濕溫、濕熱蘊(yùn)結(jié)腸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備注

    (1)本方是一首益氣解表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惡寒發(fā)熱,肢體酸痛,無汗,脈浮按之無力為辨證要點(diǎn)。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兒藥證直決》《痘麻紺珠》卷十六:敗毒散處方

    人參、茯苓、柴胡、前胡、羌活、甘草、川芎、獨(dú)活、桔梗、枳殼、陳皮。

    功能主治

    解毒。主痘瘡邪盛,紅點(diǎn)未見之前熱甚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為引。

    摘錄《痘麻紺珠》卷十六《回春》卷七:敗毒散處方

    人參、羌活、獨(dú)活、柴胡、前胡、茯苓(去皮)、桔梗(去蘆)、川芎、枳殼(去瓤,炒)、天麻、全蝎(去毒)、僵蠶(炒)、白附子(煨)、地骨皮各等分,甘草減半。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急驚風(fēng)初起,發(fā)熱,手足搐搦,上宮天吊,角弓反張,并一切感冒風(fēng)寒,頭疼發(fā)熱,咳嗽喘息,鼻塞聲重,及瘡疹欲出發(fā)搐。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回春》卷七《攝生眾妙方》卷八:敗毒散處方

    黃柏1兩,黃連1兩,川烏2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疔瘡走動(dòng)者。

    用法用量

    用冷水調(diào)成膏,攤在腫處,頻以水潤(rùn)之,其腫自消。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八《攝生眾妙方》卷八:敗毒散處方

    當(dāng)歸尾5錢,白芷1兩,防風(fēng)1兩(去蘆),大黃5錢,羌活1兩,甘草1兩,蜂房1兩,連翹1兩,金銀花1兩,川山甲2兩(生用)。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一切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每服3錢,重甚用4錢,以好酒調(diào)下。

    腫毒痛甚,加乳香、沒藥、血竭、皂角刺各1錢。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八《博濟(jì)》卷三:敗毒散處方

    槐花(炒)、白礬(燒及8分許,存性)各等分(是生時(shí)秤)。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脾毒下血,臟腑疼痛,頻往圊廁,后重里結(jié)。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加烏梅1個(gè),水1盞,煎6分,去滓溫服。

    摘錄《博濟(jì)》卷三《片玉心書》卷五:敗毒散處方

    荊芥、防風(fēng)、連翹、枳殼、升麻、薄荷葉、羌活、獨(dú)活、桔梗、干葛、木通、金銀花、黃芩、川芎、甘草、山梔子。

    功能主治

    遍身瘡疥,因淋洗涂搽,逼毒歸內(nèi)而腹脹輕者。

    用法用量

    上腫,加蔥3莖;下腫;加燈心1握、生姜3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衛(wèi)生總微》卷八:敗毒散處方

    白芍藥1分,甘草(炙)1分,雄黃(醋煮,水飛)1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瘡疹熱盛,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

    每服1字或半錢,蜜水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八《宣明論》卷十五:敗毒散處方

    大黃、黃藥子、紫河車、赤芍藥、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男子往來寒熱,婦人產(chǎn)后骨蒸血暈。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如發(fā)熱,冷水送下;如發(fā)寒,煎生姜、瓜蔞湯同調(diào)下。

    摘錄《宣明論》卷十五《痘科辨要》卷十:敗毒散處方

    前胡、柴胡、獨(dú)活、天麻、地骨皮、薄荷、甘草。

    功能主治

    痘初發(fā),在疑似之間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痘科辨要》卷十《外科真詮》卷上:敗毒散處方

    防風(fēng)1錢,前胡1錢,元參2錢,公英5錢,生地3錢,銀花2錢,甲珠1片,赤芍1錢5分,連翹1錢,甘草7分。

    功能主治

    疔瘡。

    用法用量

    野菊根5錢為引。無菊根,用烏桕根白皮亦可。二者俱無,宜用菊花2錢代之。

    便實(shí),加大黃2錢。

    摘錄《外科真詮》卷上《治疹全書》卷上:敗毒散處方

    麻黃、桔梗、前胡、柴胡、羌活、防風(fēng)、荊芥、薄荷、天麻、枳殼、川芎、骨皮、蔥白。

    功能主治

    疹不起。

    摘錄《治疹全書》卷上《慈航集》卷下:敗毒散處方

    桔梗3錢,生甘草1錢5分,白僵蠶3錢(炒),羌活1錢5分,牛蒡子3錢(研),薄荷8分,片姜黃2錢,蟬蛻2錢,焦楂3錢,枳殼1錢5分(炒),荊芥1錢5分,防風(fēng)1錢5分。

    功能主治

    熱毒積于陽明,風(fēng)寒客于肌表,蝦蟆瘟初起,兩腮腫硬,惡寒,耳底抽痛。

    用法用量

    加煨姜2片,連須蔥頭3個(gè),水煎服。小兒半服。初病1服,蓋暖出汗,即松其半,再1服,去其8分。

    大便結(jié)燥,加制軍3錢,去羌活。

    摘錄《慈航集》卷下《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敗毒散處方

    人參、桔梗、甘草、柴胡、荊芥、防風(fēng)、陳皮各等分、牛蒡子加倍。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痘瘡壯熱,已出未快,咽喉腫痛,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煎4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衛(wèi)濟(jì)寶書》卷下:敗毒散處方

    麻黃1兩1分(去節(jié)),白術(shù)1兩,蒼術(shù)1兩,荊芥1兩,甘草3分(炙),大黃半兩,薄荷(生花者)1分,黃芩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去毒濁。主癰疽已破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蔥白3寸,煎至8分,不拘時(shí)候。

    摘錄《衛(wèi)濟(jì)寶書》卷下《種痘新書》卷十二:敗毒散處方

    升麻6分,干葛5分,川芎4分,羌活4分,防風(fēng)4分,荊芥4分,前胡8分,薄荷5分,桔梗5分,枳殼5分,牛蒡8分,蟬蛻3分,山楂6分,甘草3分,地骨皮7分(一方去干葛,加紫草)。

    功能主治

    痘初發(fā),壯熱毒盛。

    用法用量

    蔥、生姜為引,水煎,熱服。

    熱甚者,加柴胡、木通、連翹;夏加香藿;冬加麻黃;瀉,加豬苓、澤瀉。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外科啟玄》卷十二:敗毒散別名

    敗毒散瘰湯

    處方

    人參、當(dāng)歸、厚樸(姜制,炒)、桔梗、白芷、肉桂、防風(fēng)、黃耆、粉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

    四種瘰疬。

    用法用量

    敗毒散瘰湯(《洞天奧旨》卷十五)。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明醫(yī)指掌》卷六:敗毒散處方

    羌活1錢(去蘆),獨(dú)活1錢(去蘆),柴胡1錢(去毛),前胡1錢(去蘆),枳殼(炒)8分,茯苓8分(去皮),川芎7分,甘草5分(炙),桔梗8分(去蘆)。

    功能主治

    臟毒協(xié)寒便血,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xiàng)強(qiáng)睛暗,鼻塞,風(fēng)痰及時(shí)疫,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

    用法用量

    《醫(yī)方集解》有薄荷少許;《疫疹一得》以蔥為引。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六《綱目拾遺》卷九引《家寶方》:敗毒散處方

    琉璃(陳年破損者)1個(gè),楝樹子4兩,舊發(fā)網(wǎng)巾1頂,鳳凰衣49個(gè),三七1錢,敗龜版(炙)5個(gè)。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新久腫毒,癰疽,發(fā)背,疔瘡。

    用法用量

    每服5分,槐樹子湯送下。

    摘錄《綱目拾遺》卷九引《家寶方》《仙拈集》卷一:敗毒散處方

    防風(fēng)、荊芥、羌活、前胡、升麻、干葛、赤芍、桔梗、川芎、白芷、牛蒡子、甘草。

    功能主治

    天行時(shí)疫,頭面腫大,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憎寒壯熱,四時(shí)瘟疫。

    用法用量

    加生姜、蔥,水煎,熱服。出汗。

    摘錄《仙拈集》卷一《仙拈集》卷二引《全生》:敗毒散處方

    石膏(煅)1兩,寒水石(煅)1兩,花粉5錢,白芷5錢,紫河車草3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喉以上腫痛,頭大如斗,面合眼縫。

    用法用量

    每服7錢,老酒服至醉為妙。

    摘錄《仙拈集》卷二引《全生》《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敗毒散處方

    桔梗、天花粉、干葛、川升麻、川芎、赤芍藥、獨(dú)活、柴胡、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小兒丹毒初發(fā),游走遍體,燥悶腹脹,啼哭。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2片,煎至6分,不拘時(shí)候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四《種痘新書》卷四:敗毒散處方

    升麻4分,干葛4分,紫蘇4分,川芎4分,防風(fēng)4分,荊芥4分,前胡6分,桔梗6分,枳殼6分,牛蒡2錢,連翹2錢,蟲退3分,山楂1錢,木香3分,白芷5分,地骨皮5分(又方去干葛,加紫草)。

    功能主治

    解毒定痛。主痘瘡毒氣壅盛而腹痛者,其痛稍緩,有作有止,頻頻叫痛,在臍以下痛,或連腰而痛,面赤唇紫,手足不冷。

    摘錄《種痘新書》卷四《萬氏家抄方》卷六:敗毒散處方

    人參、枳殼、前胡、甘草、陳皮、川芎、薄荷、地骨皮、羌活、獨(dú)活、柴胡、升麻、麻黃、葛根、連翹、防風(fēng)。

    功能主治

    瘄疹大行時(shí),發(fā)熱,咳嗽,氣急,在疑似之間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熱甚發(fā)厥,加膽星、葶藶、天麻、黃芩,化下抱龍丸。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六《仁端錄》卷十四:敗毒散處方

    蟬蛻、牛蒡、荊芥、桔梗、葛根、升麻、紫蘇、川芎、羌活、薄荷、前胡、枳殼、山楂、青皮、甘草。

    功能主治

    心臟熱毒所發(fā)之夾膚疹,痘疹初出時(shí),膚如湯沸,皰點(diǎn)鮮紅成片,現(xiàn)沒無定者。

    摘錄《仁端錄》卷十四《癥因脈治》卷四:敗毒散處方

    人參、羌活、獨(dú)活、川芎、柴胡、前胡、陳皮、桔梗。

    功能主治

    辛溫散表。主風(fēng)寒濕痢,身痛,發(fā)熱,脈浮緊。

    用法用量

    無汗,加防風(fēng);胸滿,去人參,加枳殼。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癥因脈治》卷四:敗毒散處方

    羌活、獨(dú)活、川芎、荊芥、防風(fēng)、前胡、柴胡、桔梗、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

    發(fā)表。主暑濕腹痛,腸中作響,痛瀉交作,寒熱脈伏,或寒熱脈浮大。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濟(jì)陽綱目》卷九十五:敗毒散處方

    木鱉子1錢,山梔1錢,連翹1錢,當(dāng)歸1錢,芍藥1錢,川芎1錢,甘草1錢,熟地黃1錢,防風(fēng)1錢,金銀花1錢,荊芥1錢,陳皮1錢,枳殼1錢,全蝎1錢,穿山甲1錢,僵蠶1錢,蟬蛻1錢,皂角子1錢,樸消、蜈蚣1條(去頭腳),大黃3錢。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痔漏。

    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少刻下瀉糞則效。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九十五《痘疹定論》卷四:敗毒散處方

    生地黃1錢5分,丹皮7分,柴胡7分,桔梗8分,薄荷5分,連翹8分(去心),牛蒡子8分(炒,研),黃柏5分(蜜水炒),天花粉8分,黃芩7分(酒炒),黑參8分,赤芍5分,金銀花8分,甘草3分(生,去皮)。

    功能主治

    清胃利咽。主疹后口臭、口瘡、唇爛,兼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麻科活人》有射干,赤芍,無白芍。

    摘錄《痘疹定論》卷四《眼科全書》卷四:敗毒散處方

    大黃、荊芥、牛蒡子、蔓荊子、甘草。

    功能主治

    積血年久,脾胃壅熱,瞼生風(fēng)粟外障。胞瞼風(fēng)粟,如麻如米,甚如楊梅之狀,摩擦瞳仁,黑睛有翳,久久漸昏,流淚不止。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注意

    忌食動(dòng)風(fēng)、動(dòng)血之物。

    摘錄《眼科全書》卷四《嵩崖尊生》卷十:敗毒散處方

    羌活、獨(dú)活、前胡、柴胡、枳殼、茯苓、川芎、干葛、甘草、桔梗。

    功能主治

    感冒聲啞,咳嗽。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
更多中藥材
  • 《直指小兒》卷一引建陽劉參議方:安驚丸處方遠(yuǎn)志肉(姜汁浸,焙)半兩,凈鐵粉半兩,朱砂半兩,人參半兩,茯神半兩,全蝎21個(gè)(焙),南星(中者)1個(gè)(姜汁浸1宿,切細(xì),焙),白附子(略炮)2錢半,花蛇頭(酒浸肉,焙)、麝半錢。制法上為末,煉蜜為......
  • 處方腦子1片,朱砂1粒,全蝎1個(gè)(去尾足),僵蠶1個(gè)。制法上為細(xì)末。功能主治小兒驚風(fēng)。用法用量用奶乳調(diào)服之。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七四......
  • 處方川升麻1兩,赤茯苓1兩,羌活1兩,綿黃耆(銼)1兩(去蘆須),人參半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桔梗半兩,甘草(炙)半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涼血解毒,生肌寬腸,導(dǎo)熱利小便,快膈。主瘡疹。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加紫草、薄荷各少許,煎......
  • 處方紫草5分,木通5分,蟬蛻3分,防風(fēng)3分,甘草2分。制法上細(xì)切。功能主治瘡出不快。用法用量水1鐘,煎5分,溫服。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八引湯氏方......
  • 處方陳皮1兩5分,半夏(制)1兩5分,白茯苓1兩5分,枳實(shí)(炒)1兩5分,竹茹1兩5分,麥冬(去心)1兩5分,圓眼肉1兩5分,石膏1兩5分,人參5錢,甘草1錢。功能主治心膽虛怯,晝夜不得眠。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溫服,滓再煎服。摘錄《良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