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接骨木(《廣西藥植名錄》),山黃皮、假黃皮(《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山茴香(《貴州藥植目錄》)。
《廣西藥植名錄》
為蕓香科植物齒葉黃皮的葉及根。全年可采。
生于石灰?guī)r山坡灌木叢或疏林中。分布廣西、廣東、云南、貴州、湖南等地。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8米,全株有香氣,以葉為甚。樹皮灰褐色,有灰白色斑塊,嫩枝有斑點。單數(shù)羽狀復葉聚生枝頂,長15~40厘米;小葉5~15,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9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或尾狀尖而鈍頭,基部鈍斜或為闊楔形至楔形,兩側(cè)略不對稱,邊緝有明顯的圓鋸齒,稀為細小而不大明顯;葉柄帶紅色,長約0.5厘米。聚傘圓錐花序腋生;花淡黃色;萼片4,稀為5,廣卵形;花瓣4~5,長圓形;雄蕊8,稀為10;子房近圓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頭與花柱等寬,略成4棱。果近圓形,比豌豆略大,紫黑色或暗紫色;每果有種子1~4粒?;ㄆ谙募?。果期秋季。
根皮含歐芹屬素乙、齒葉黃皮亭、去甲齒葉黃皮亭。
歐芹屬素乙與佛手柑內(nèi)酯同為呋喃香豆精類,皆屬"光活性"物質(zhì),毒性較佛手柑內(nèi)酯為大,而較花椒毒素為小。慢性毒性有胃腸刺激,脾及腎上腺的出血,肝的混濁腫脹,脂肪變性及壞死。大鼠服歐芹寓素乙后,出現(xiàn)于大便中,而皮膚中則無,故有人認為它治療白癜風的效果不及花椒毒素(可至皮膚中)。
《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苦微辛,涼。"
疏風理氣,除濕和瘀。治感冒,麻疹,哮喘,胃痛,風濕,水腫,扭挫傷折脫臼。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麻疹,骨斷,脫臼。"
②《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解表祛風,化氣止痛,除濕消腫。治感冒高熱,瘧疾,水腫,胃痛,骨折,扭傷,關(guān)節(jié)炎,濕癢。"
③《貴州藥植名錄》:"治哮喘。"
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
①治感冒高熱:山黃皮、桑枝、香精、淡竹葉,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②治全身水腫:山黃皮、老松皮、麥稈、紫蘇梗、蟬蛻,煎水外洗;并內(nèi)服蘿卜子二次,每次三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山黃皮、假黃皮。
出自《廣西藥植志》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齒葉黃皮及粗齒葉黃皮的葉、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usena dunniana Levl.[C.willdenowii Levl.;C.dentata (Willd.)auct.non Roem.]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右采收,葉,鮮用;根,洗凈,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灰?guī)r石山坡灌木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貴州、云南。
1.齒葉黃皮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全株有香氣,以葉為甚。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常聚生于枝頂,長15-40cm;小葉柄帶紅色,長4-8mm;小葉5-15,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9cm,寬2.5-4cm,先端急尖或漸尖,或尾狀尖而鈍頭,基部鈍斜或為寬楔形至楔形,兩側(cè)略不對稱,邊緣有明顯的圓鋸齒,上面深綠,下面淺綠,近于無毛。聚傘圓錐花序腋生;花柄無毛;萼片4,稀為5,廣卵形,長不超過1mm;花瓣4-5,白色,長圓形,長3-4mm;子房上位,近圓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頭略成四棱。漿果近圓球形,直徑6-10mm,紫黑色或暗紫色;每果有種子1-4顆。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2.粗齒葉黃皮 本種與齒葉黃皮區(qū)別在于:花軸、葉軸及小葉片均被長柔毛,也有小葉片因毛脫落而無毛,但在邊緣則有少數(shù)長柔毛,小葉片質(zhì)地較正種為厚而大,邊緣常為不規(guī)則的淺波狀或具不明顯的鈍鋸齒。
根皮含歐前胡內(nèi)酯(imperatorin),齒葉黃皮素(dentatin),去甲齒葉黃皮素(nordentatin)。
歐芹屬素乙與佛手柑內(nèi)酯同為映哺香豆精類,皆屬光活性物質(zhì),毒性較佛手柑內(nèi)酯為大,而較花椒毒素為小。慢性毒性有胃腸刺激,脾及腎上腺的出血,肝的混濁腫脹,脂肪變性及壞死。大鼠服歐芹屬素乙后,出現(xiàn)于大便中,而皮膚中則無,故有人認為它治療白癜風的效果不及花椒毒素(可至皮膚中)。
肺;肝;腎經(jīng)
微辛;苦;性溫
疏風解表;除濕消腫;行氣散瘀。主感冒;麻疹;哮喘;水腫;胃痛;風濕痹痛;濕疹;扭挫傷折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葉搗爛敷。
①治感冒高熱:山黃皮、桑枝、香薷、淡竹葉,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②治全身水腫:山黃皮、老松皮、麥稈、紫蘇梗、蟬蛻,煎水外洗,并內(nèi)服蘿卜子二次,每次三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接骨木(《廣西藥植名錄》),山黃皮、假黃皮(《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山茴香(《貴州藥植目錄》)。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齒葉黃皮的葉及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于石灰?guī)r山坡灌木叢或疏林中。分布廣西、廣東、云南、貴州、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8米,全株有香氣,以葉為甚。樹皮灰褐色,有灰白色斑塊,嫩枝有斑點。單數(shù)羽狀復葉聚生枝頂,長15~40厘米;小葉5~15,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9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或尾狀尖而鈍頭,基部鈍斜或為闊楔形至楔形,兩側(cè)略不對稱,邊緝有明顯的圓鋸齒,稀為細小而不大明顯;葉柄帶紅色,長約0.5厘米。聚傘圓錐花序腋生;花淡黃色;萼片4,稀為5,廣卵形;花瓣4~5,長圓形;雄蕊8,稀為10;子房近圓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頭與花柱等寬,略成4棱。果近圓形,比豌豆略大,紫黑色或暗紫色;每果有種子1~4粒?;ㄆ谙募?。果期秋季。
化學成分根皮含歐芹屬素乙、齒葉黃皮亭、去甲齒葉黃皮亭。
藥理作用歐芹屬素乙與佛手柑內(nèi)酯同為呋喃香豆精類,皆屬"光活性"物質(zhì),毒性較佛手柑內(nèi)酯為大,而較花椒毒素為小。慢性毒性有胃腸刺激,脾及腎上腺的出血,肝的混濁腫脹,脂肪變性及壞死。大鼠服歐芹寓素乙后,出現(xiàn)于大便中,而皮膚中則無,故有人認為它治療白癜風的效果不及花椒毒素(可至皮膚中)。
性味《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苦微辛,涼。"
功能主治疏風理氣,除濕和瘀。治感冒,麻疹,哮喘,胃痛,風濕,水腫,扭挫傷折脫臼。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麻疹,骨斷,脫臼。"
②《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解表祛風,化氣止痛,除濕消腫。治感冒高熱,瘧疾,水腫,胃痛,骨折,扭傷,關(guān)節(jié)炎,濕癢。"
③《貴州藥植名錄》:"治哮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
復方①治感冒高熱:山黃皮、桑枝、香精、淡竹葉,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②治全身水腫:山黃皮、老松皮、麥稈、紫蘇梗、蟬蛻,煎水外洗;并內(nèi)服蘿卜子二次,每次三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黃皮拼音注音Yě Huánɡ Pí別名山黃皮、假黃皮。
英文名leaf or root of Dentate Wampee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齒葉黃皮及粗齒葉黃皮的葉、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usena dunniana Levl.[C.willdenowii Levl.;C.dentata (Willd.)auct.non Roem.]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右采收,葉,鮮用;根,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灰?guī)r石山坡灌木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貴州、云南。
原形態(tài)1.齒葉黃皮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全株有香氣,以葉為甚。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常聚生于枝頂,長15-40cm;小葉柄帶紅色,長4-8mm;小葉5-15,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9cm,寬2.5-4cm,先端急尖或漸尖,或尾狀尖而鈍頭,基部鈍斜或為寬楔形至楔形,兩側(cè)略不對稱,邊緣有明顯的圓鋸齒,上面深綠,下面淺綠,近于無毛。聚傘圓錐花序腋生;花柄無毛;萼片4,稀為5,廣卵形,長不超過1mm;花瓣4-5,白色,長圓形,長3-4mm;子房上位,近圓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頭略成四棱。漿果近圓球形,直徑6-10mm,紫黑色或暗紫色;每果有種子1-4顆。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2.粗齒葉黃皮 本種與齒葉黃皮區(qū)別在于:花軸、葉軸及小葉片均被長柔毛,也有小葉片因毛脫落而無毛,但在邊緣則有少數(shù)長柔毛,小葉片質(zhì)地較正種為厚而大,邊緣常為不規(guī)則的淺波狀或具不明顯的鈍鋸齒。
化學成分根皮含歐前胡內(nèi)酯(imperatorin),齒葉黃皮素(dentatin),去甲齒葉黃皮素(nordentatin)。
藥理作用歐芹屬素乙與佛手柑內(nèi)酯同為映哺香豆精類,皆屬光活性物質(zhì),毒性較佛手柑內(nèi)酯為大,而較花椒毒素為小。慢性毒性有胃腸刺激,脾及腎上腺的出血,肝的混濁腫脹,脂肪變性及壞死。大鼠服歐芹屬素乙后,出現(xiàn)于大便中,而皮膚中則無,故有人認為它治療白癜風的效果不及花椒毒素(可至皮膚中)。
歸經(jīng)肺;肝;腎經(jīng)
性味微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除濕消腫;行氣散瘀。主感冒;麻疹;哮喘;水腫;胃痛;風濕痹痛;濕疹;扭挫傷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葉搗爛敷。
復方①治感冒高熱:山黃皮、桑枝、香薷、淡竹葉,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②治全身水腫:山黃皮、老松皮、麥稈、紫蘇梗、蟬蛻,煎水外洗,并內(nèi)服蘿卜子二次,每次三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