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Yánɡ Wài Shèn別名

    羊石子(《本事方》),羊腎(《四川中藥志》)。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苿?dòng)物山羊綿羊睪丸。宰羊時(shí),割取睪丸,洗凈血液,懸通風(fēng)處晾干。

    原形態(tài)

    動(dòng)物形態(tài)詳"羊肉"條。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腎經(jīng)。"

    性味

    ①《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甘咸,無毒。"

    注意

    《隨息居飲食譜》:"下部火盛者忌之。"

    功能主治

    補(bǔ)腎,益精,助陽。治腎虛腰痛,遺精,帶下,陽痿,消渴,小便頻數(shù),疝氣,睪丸腫痛。

    ①《綱目》:"主治腎虛精滑。"

    ②《隨息居飲食譜》:"功同內(nèi)腎而更優(yōu)。治下部虛寒,遺精淋帶,癥瘕疝氣,房勞內(nèi)傷,陽痿陰寒,諸般隱疾。并宜煨爛,或熬粥食,亦可入藥用。"

    ③《四川中藥志》:"益精助陽,補(bǔ)腎。治虛損盜汗,腎虛陽痿,消渴,小便頻數(shù),勞傷腰痛,下焦虛冷及睪丸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或入丸劑。

    復(fù)方

    ①治遺精夢(mèng)漏:舶上茴香(炒)、胡蘆巴、破故紙(炒香)、白龍骨各一兩,木香一兩半,胡桃肉三七個(gè)(研),羊石子三對(duì)(破開,鹽半兩擦,炙熟,研如泥)。上五味為末,下二味同研成膏,和酒浸蒸餅杵熱,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本事方》金鎖丹,又名茴香丸)

    ②治腎虛陽萎:雄羊外腎二對(duì);鹿茸、菟絲各一兩,茴香五錢,共研末。將羊外腎入酒煮爛,和藥末搗泥成丸,陰干。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溫酒送下,每日三次。(《四川中藥志》羊腎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羊外腎拼音注音Yánɡ Wài Shèn別名

    羊石子、羊腎

    英文名Goat or sheep testicl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dòng)物山羊或綿羊的睪丸。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儲(chǔ)藏:宰殺公著時(shí),割取睪丸,洗凈,懸通風(fēng)處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品種多達(dá)300余種。群居動(dòng)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qū)為多。

    原形態(tài)

    1.山羊,體長(zhǎng)1-1.2cm,體重10-35kg。頭長(zhǎng),頸短,耳大,吻狹長(zhǎng)。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duì),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zhì)中空,表面有環(huán)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zhǎng)須。四肢細(xì),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yàn)槿藗冚^早馴養(yǎng)的家畜。基體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dá)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nèi)層為纖細(xì)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nèi)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化學(xué)成分

    羊睪丸含抑制素(inhibin),為一種糖蛋白,還含睪丸甾酮(testosterone)和透明質(zhì)酸酶(hyaluronidase)。

    藥理作用

    1.性激素樣作用從豐、豬、牛等精液或睪丸制取的抑制素是一種糖蛋白,可能是一種天然的避孕物質(zhì)。它能抑制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所致卵泡刺激素(FSH)的分泌增加,因此減輕動(dòng)物子宮和卵巢的重量,抑制素尚能直接抑制垂體釋放FSH使血中FSH的含量下降,此作用在去勢(shì)動(dòng)物更為敏感。抑制素對(duì)體外培養(yǎng)的垂體組織也有抑制FSH分泌的作用。

    本品主含睪丸甾酮(睪丸酮,T)。睪丸酮(T)及其衍生物丙酸睪丸甾酮(TP)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如對(duì)生殖系統(tǒng)的作用,對(duì)代謝的作用,促進(jìn)造血功能、延緩衰老、抗冠心病與心梗、免疫反抗早孕作用等,詳見“牛鞭?!?.促進(jìn)擴(kuò)散吸收作用從 羊睪丸制取的透明質(zhì)酸酶(HY)是一種糖苷酶,兼有水解酶和糖苷轉(zhuǎn)移酶的雙重活性。HY直接作用于基質(zhì),對(duì)透明質(zhì)酸的葡萄糖胺鍵有水解和解聚作用,能使局部?jī)?chǔ)液或皮下注射的藥液擴(kuò)散,加速吸收,減輕組織的腫脹和疼痛,也有利于局部水腫、積血和炎性滲出物的消散和吸收,與胰島素合用,尚可防止注射部位藥液濃度過高所致脂肪組織萎縮。

    3.對(duì)實(shí)驗(yàn)性心肌梗死的影響多數(shù)實(shí)驗(yàn)表明HY能減輕心便病人及犬缺血性損傷,并能縮小梗死范圍(IS)。在大鼠左冠狀動(dòng)脈結(jié)扎后早期靜注HY 1500u/k已能顯著縮小IS,給藥組的 dp/dt max、-dp/dt max和V max均顯著高于對(duì)照組,并且對(duì)左心室心肌收縮性(LVMC)也有一定改善。但也有報(bào)道,給急性心便病人透明質(zhì)酸酶(HY)500U/kg已溶于葡萄糖液中靜滴每6h1次,共用 8次,對(duì)縮小心便范圍并無良好作用。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溫

    注意

    陰虛火旺者禁服。

    功能主治

    補(bǔ)腎;益精;助陽。主腎虛精虧;腰背疼痛;陽痿陰冷;遺精;滑精;淋濁;帶下;消渴;尿頻;疝氣;睪丸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一對(duì);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綱目》:主治腎虛精滑。

    2.《隨息居飲食譜》:功同內(nèi)腎而更優(yōu)。治下部虛寒,遺精淋帶,癥瘕疝氣,房勞內(nèi)傷,陽痿陰寒,諸般隱疾。并宜煨爛,或熬粥食,亦可入藥用。

    3.《四川中藥志》:益精助陽,補(bǔ)腎。治虛損盜汗,腎虛陽痿,消渴,小便頻數(shù),勞傷腰痛,下焦虛冷及睪丸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Yè Cì Gēn出處福建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福建、臺(tái)灣一帶。原形態(tài)福建胡頹子,又名:椬梧。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枝具長(zhǎng)棘刺,幼枝被褐色鱗片。葉亞革質(zhì),倒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zhǎng)3~4.5......
  • 《中藥大辭典》:白葉火草拼音注音Bái Yè Huǒ Cǎo別名拿戛千里光、白背艾,火門艾、大葉艾、滿山香(《廣西藥植名錄》),大白葉子火草(《云南思茅中草藥選》)。出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千里光的根或全草。夏、秋采收,洗凈......
  • 拼音注音Bái Yè Guā Fù Mù別名烏骨藤、確絡(luò)風(fēng)來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屬植物白葉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 (Hance)Merr.,以根入藥。夏秋采集,曬干。性味辛、澀,溫。注意孕婦忌服。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
  • 別名白葉花、銀背葉秔子梢、銀色秔子梢來源豆科白葉花柴Campylotropis argentea Schind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澀,平。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收斂止血。主治腸炎,腹瀉,痢疾,浮腫,便血。本品還可治風(fēng)濕,跌打損傷,......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葉藤別名紅藤仔、飛揚(yáng)藤、胱皮藤、紅絲線、扛棺回[海南]來源蘿藦科白葉藤屬植物白葉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涼。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