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葉刺根

    拼音注音Bái Yè Cì Gēn出處

    福建

    來源

    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分布福建、臺灣一帶。

    原形態(tài)

    福建胡頹子,又名:椬梧。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枝具長棘刺,幼枝被褐色鱗片。葉亞革質(zhì),倒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3~4.5厘米,寬0.5~2厘米,先端渾圓,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銀灰色鱗片,常脫落,下面鱗片較密;葉柄長4~7毫米。花簇生于葉腋成短總狀花序,銀白色,外面密被鱗片;花被簡短,杯狀,長2毫米,上部4裂,內(nèi)面無毛或疏生白色星狀毛;雄蕊4;花柱無毛。果實卵球形,長5~8毫米,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

    性狀

    干燥根呈圓柱形,多切成短段,徑約1~2厘米,外表暗棕色,栓皮剝落,有明顯的縱溝紋。質(zhì)極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栓皮層淺紅棕色,中柱淺黃色,致密而堅實。

    性味

    酸澀,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理濕,下氣定喘,固腎。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福建胡頹子鮮根一至三兩,酒適量,豬瘦肉四兩。加水燉服。

    ②治腎虧腰痛:福建胡頹子根一至二兩。水煎湯,加紅糖適量調(diào)服。(性味以下出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楮皮間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別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樹汁、五金膠漆(《日華子本草》),構(gòu)膠、楮樹汁(《綱目》)。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來源為??浦参飿?gòu)樹莖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匯言》:“味甘,氣平......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gòu)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fēng)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②《綱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復(fù)方治暴赤眼痛,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
  •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唐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綱目》:“苦,溫,有小毒?!肮δ苤髦巍短票静荨罚骸爸飨疮徑?,風(fēng)疽。水煮葉汁用之。“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別名食茱萸、木滿天星、海桐皮[浙江誤稱]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樹皮、果實和葉入藥。根春秋采挖;樹皮5月采收曬干......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立夏前后,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福建等地。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皺縮淺槽紋,布有不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