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硬水黃連

    《中藥大辭典》:硬水黃連拼音注音Yìnɡ Shuǐ Huánɡ Lián別名

    水黃連(《百草鏡》),金雞腳下黃(《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黃腳雞(《四川中藥志》),硬桿水黃連(《四川常用中草藥》)。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箭頭唐松草。5月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斜坡、林緣、灌叢、草地、河邊。分布吉林、遼寧、黑龍江、山西、甘肅、青海、四川、湖北、內(nèi)蒙古等地。產(chǎn)于四川。

    原形態(tài)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1.5米,全株無毛。根莖短,須根細(xì)長,黃棕色。莖有縱棱。葉為2至3回3出羽狀復(fù)葉;葉柄基部有縱溝,具膜質(zhì)耳狀鞘,基生葉的柄長6~8厘米,莖生葉愈向上葉柄愈短,乃至無柄;小葉片線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楔形,全緣或先端2~3裂,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反卷;頂端小葉具柄,兩側(cè)小葉常無柄;頂梢或花序上的葉狹小,近披針形,2~3裂或全緣。圓錐花序頂生;苞片及小苞片均為卵狀披針形,褐色,膜質(zhì);花黃色,花柄長3~5毫米;萼片4,卵狀橢圓形;雄蕊10~20,花絲細(xì)弱,花藥線狀長圓形,具小箭頭;雌蕊6~12。瘦果很小,卵狀圓形,無柄,灰褐色,宿存柱頭短,呈箭頭狀。花期5~6月。果期6~8月。

    性狀

    干燥根莖較粗,須根眾多,細(xì)長,呈馬尾狀,外表灰棕色至灰黃色,斷面鮮黃色。根莖上方常有莖桿殘基。氣微,味苦。

    化學(xué)成分

    根含小檗堿。

    原種Thalictrum simplex L.地上部分合生物堿:唐松草寧堿、箭頭唐松草堿、鶴氏唐松草堿、芬氏唐松草堿、唐松草灑明堿。葉含唐松草寧堿、箭頭唐松草堿。根含生物堿小唐松草堿、小唐松草寧堿、β-別隱品堿、木蘭花堿、箭頭唐松草米定堿、黃唐松草堿、鶴氏唐松草堿等。種子含箭頭唐松草堿。油中分出唐松草酸。

    藥理作用

    箭頭唐松草堿對小鼠有鎮(zhèn)靜作思,對可拉唑(15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雖無保護(hù)作用,但可延長環(huán)已巴比妥之睡眠時間達(dá)2倍,此劑量(500毫克/公斤皮下注射)不影響體溫,如加倍劑量則可使體溫在2小時內(nèi)下降2.5~2.7℃,于18小時內(nèi)下降6.5~6.0℃。對麻醉貓1~5毫克/公斤靜脈注射可使血壓下降20~90毫米汞柱,同時心率變慢,心收縮振幅加大,10毫克/公斤則可致死。對膽堿能受體影響很輕,不改變腎上腺素之反應(yīng)。5毫克/公斤有輕度的抗腎上腺素作用,在貓小腸及子宮標(biāo)本上有輕度擬膽堿樣作用。在0.0001濃度時有解痙作用。

    鶴氏唐松草堿1~3毫克/公斤靜脈注射于貓,可引起血壓短暫下降并導(dǎo)致死亡。對小鼠之半數(shù)致死量為282毫克/公斤。

    唐松草屬中尚含有抗腫瘤的生物堿。

    性味

    《四川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濕熱,解毒。治黃疸,痢疾,哮喘,麻疹合并肺炎,鼻疳眉赤,熱瘡,

    ①《綱目拾遺》:"治鼻疳。"

    ②《分類草藥性》:"治五種黃疸,哮吼喘急,解熱毒,涂火瘡。"

    ③《四川中藥志》:"消腫,去濕及解毒。治五種黃疸,腹痛瀉痢,目赤紅腫,咳嗽氣喘,涂熱毒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研末調(diào)涂。

    復(fù)方

    ①治大葉性肺炎:箭頭唐松草五錢(或根三錢),葶藶子三錢,甘草二錢。水煎服。

    ②治小兒麻疹合并肺炎:箭頭唐松草根,蟬蛻、旋覆花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③治痢疾:箭頭唐松草、馬齒莧各五錢。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④治鼻疳:百部三錢(切片曬干。炒,取凈末二錢),地骨(凈炒)二錢,五倍子(炒)、黃柏(炒)、甘草(炒)各二錢,水黃連(切片,炒)一錢。共為末。如鼻疳爛通孔者,以此調(diào)香油搽。(《綱目拾遺》)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硬水黃連拼音注音Yìnɡ Shuǐ Huánɡ Lián別名

    水黃連、金雞腳下黃、硬桿水黃連、黃腳雞

    英文名root of Shortstalk slimptop Meadowrue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1.《百草鏡》:水黃連,打箭爐出者,形細(xì)長,少硬刺,較重于他連,以皮肉帶青色者為佳。出小西天者,色黑有毛者佳,無毛光黃者次之。

    2.《綱目拾遺》:川中一種黃連,生于澤旁,周身有黃毛,如狗脊毛狀,名水黃連,頗細(xì)小。市人以之偽充真川連出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短梗箭頭唐松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simplex L.var.Brevipes Hara[T.simplex auct.non L.]

    采收和儲藏:栽培3-4年即可采收,春、秋季將根挖出,剪下地上莖葉,洗去泥土,分別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平原或低山草地、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及吉林、遼寧、陜西、甘肅、青海、湖北、四川。

    原形態(tài)

    短梗箭頭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全株無毛。莖直立,不分枝或有向上的分枝。葉互生;莖下部葉有稍長柄,上部葉無柄;莖生葉向上近直展,為二至三回三出復(fù)葉,莖下部葉片長達(dá)20cm;小葉楔狀倒卵形、楔形或狹菱形,長1.5-4.5cm,寬0.5-2cm,基部狹楔形或圓形,3裂,裂片狹三角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稅尖,下面脈隆起,網(wǎng)脈明顯。圓錐花序長9-30cm,分枝近直展;花兩性,花梗長1-5mm;萼片4,花瓣狀,卵形,長約2mm,白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花絲絲狀,花藥狹長圓形,長約2mm,先端有短尖頭;心皮6-12,柱頭寬三角形。瘦果狹卵形,長約3mm,有8條縱肋,果梗短,或與瘦果近等長?;ㄆ?-7月,果期7-9月。

    栽培

    1.生物學(xué)特性 喜涼爽濕潤氣候。適應(yīng)性較強(qiáng),高山和平原都可生長,常野生在向陽山坡、林邊、路旁草叢中。宜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和腐植質(zhì)壤土栽培。

    2.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分根繁殖。種子塑殖:于3月播種育苗,按行距23-27cm開橫溝,深約6cm,播幅約10cm,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分根繁殖:在冬季或早春進(jìn)行,挖起老蔸,抖去泥土,按株叢大小切成幾個小蔸,按行株距45cm×30cm開穴栽種。

    3.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由數(shù)個結(jié)節(jié)連生。細(xì)根數(shù)至數(shù)十條密生于根莖下,長5-10cm,直徑1-2mm;表面土黃色,外皮脫落處淺黃色;質(zhì)較軟,斷面纖維性。氣微,味苦。

    化學(xué)成分

    根含箭頭唐松草米定堿(thaliesimidine),小檗堿(berberine),小唐松草寧堿(thalicminine),香唐松草堿(thalfoetid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鶴氏唐松草堿(hernandezine),芬氏唐松草堿(thalidezine),箭頭唐松草堿(thalcimine),唐松草灑明堿(thalisamine),隱品堿(cryptopine),小檗胺(berbam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唐松草星堿(thalictrisine),異芬氏唐松草堿(isothalidezine),箭頭唐松草定堿(thalsimidine,thalcimidine),唐松草酸(thalictric acid)。

    藥理作用

    箭頭唐松草堿對小鼠有鎮(zhèn)靜作用,對可拉唑(Corazol 150mg/kg腹腔注射)雖無保護(hù)作用,但可延長環(huán)己巴比妥之睡眠時間達(dá)2倍,此劑量(500mg/kg皮下注射)不影響體溫,如加倍劑量則可使體溫在2小時內(nèi)下降2.5-2.7℃,于18小時內(nèi)下降5.5-6.0℃。對麻醉貓1-5mg/kg靜脈注射可使血壓下降20-90mm汞柱,同時心率變慢,心收縮振幅加大,10mg/kg則可致死。對膽堿能受體影響很輕,不改變腎上腺素之反應(yīng)。5mg/kg有輕度的抗腎上腺素作用,在貓小腸及子宮標(biāo)本上有輕度擬膽堿樣作用。在10(-4)濃度時有解痙作用。鶴氏唐松草堿1-3mg/kg靜脈注射于貓,可引起血壓短暫下降并導(dǎo)致死亡。對小鼠之半數(shù)致死量為282mg/kg。唐松草屬中尚含有抗腫瘤的生物堿。

    炮制

    凈制:去雜質(zhì)、洗凈。切制:除去雜質(zhì)、切段曬干。

    歸經(jīng)

    歸肝;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寒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止痢。主主治黃疸;痢疾;肺熱咳嗽;目赤腫痛,鼻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根3-9g;全草10-15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調(diào)涂。

    復(fù)方

    ①治大葉性肺炎:箭頭唐松草五錢(或根三錢),葶藶子三錢,甘草二錢。水煎服。②治小兒麻疹合并肺炎: 箭頭唐松草根,蟬蛻、旋覆花各一錢五分。水煎服。③治痢疾: 箭頭唐松草、馬齒莧各五錢。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④治鼻疳: 百部三錢(切片曬干。炒,取凈末二錢),地骨(凈炒)二錢,五倍子(炒)、黃柏(炒)、甘草(炒)各二錢,水黃連(切片,炒)一錢。共為末。如鼻疳爛通孔者,以此調(diào)香油搽。(《綱目拾遺》)

    各家論述

    1.《綱目拾遺》:治鼻疳。

    2.《分類草藥性》:治五種黃疸,哮吼喘急,解熱毒,涂火瘡。

    3.《四川中藥志》:消腫,去濕及解毒。治五種黃疸,腹痛瀉痢,目赤紅腫,咳嗽氣喘,涂熱毒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n Lónɡ Xiānɡ Kē Kē別名里蘇子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安龍香科科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rcrium anlungense C.Y.Wu et S.Chow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別名庵(艸閭)草、庵 (艸閭)篙、淹 (艸閭)、覆(艸閭)、臭篙、庵蒿英文名all-grass of keiske Wormwood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庵(艸閭)的全草。拉丁植物動......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 Zǐ英文名fruit of keiske Wormwood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庵(艸閭)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keiskeana Miq.采收和儲藏:冬......
  • 拼音注音ān Mó Lè別名余甘子(《臨海異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綱目》),望果(《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油甘子(《廣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寧市藥物春》),橄攬子(《四川中藥志》),喉甘子、魚木果(《廣西藥植名錄》)......
  • 拼音注音ān Lǘ別名庵蘆(《本草經(jīng)集注》),庵閭草(《千金翼方》),庵閭蒿(《廣利方》),淹茼(《履巉巖本草》),覆閭(《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匯編》)。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