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翹搖(《本草拾遺》),元修菜、野蠶豆、漂搖草(《綱目》),雀野豆、野豌豆、雀野豌豆、白翹搖,苕子、白花苕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小野麻豌(《四川中藥志》)。
《綱目》
為豆種植物硬毛果野豌豆的全草。
多野生于小麥田或山坡。分布江蘇、浙江、四川、山西、臺灣等地。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細(xì)柔蔓生,幾無毛或被稀柔毛,有棱,高10~30厘米。托葉一邊有線形的齒或4~5個線形的齒,下面被稀柔毛。羽狀復(fù)葉;小葉4-8對,線形或線矩形,長5~15毫米,寬1~4毫米,頂端截形或微凹,具細(xì)尖,基部狹楔形,兩面無毛,葉軸末端有卷須,總狀花序腋生,2~5花,較葉短;萼鐘狀,外面疏被短柔毛,萼齒5,等長,線針形;花冠白紫色,旗瓣橢圓形,翼瓣先端圓,與旗瓣等長,無耳,龍骨瓣比旗瓣短;雄蕊10(9+1),無耳;于房無柄,密被棕色長硬毛,花柱頂部四周被柔毛。莢果矩形,扁圓形,被棕色長硬毛。種子1~2顆,長8~10毫米?;ü?月下旬~5月下旬。
本植物的種子(漂搖豆)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解表利濕,活血止血。治黃病、瘧疾、鼻衄、白帶。
①《食療本草》:"利五藏,明耳目,去熱風(fēng),令人輕健。""療五種黃病。"
②《本草拾遺》:"主破血、止血、生肌。"
③《綱目》:"止熱瘧,活血,平胃。"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發(fā)汗解表,除濕熱,止白帶。"
內(nèi)服:煎湯,O.5~2兩。
①治五種黃?。郝N搖生搗汁服一升,日二。(《食療本草》)
②治熱瘧不止:翹搖杵汁服之。(《廣利方》)
③治鼻衄不止:白翹搖研末煮醪糟服。(《四川中藥志》)
柱尖、搖車、翹搖車、翹搖、元修菜、野蠶豆、漂搖草、雀野豆、野碗豆、雀野碗豆、白翹搖、苕子、白花苕菜、小野麻豌。
出自《本草綱目》:陸放翁《詩序》云:蜀蔬有兩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實(shí)者,小巢生稻田中,吳地亦多,一名漂搖草,一名野蠶豆。翹搖處處皆有。蜀人秋種春采,老時耕轉(zhuǎn)壅田。蔓似瑩豆而細(xì)葉,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黃,至三月開小花,紫白色,結(jié)角子似豌豆而小。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小巢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hirsuta (L.)S.F.Gray[Ervum hirsutum 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小麥田或山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河南、湖北、四川、云南。
小巢菜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莖纖細(xì),具棱線,幾無毛或被疏柔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頂端有卷須;托葉一邊有線形齒,背面被疏柔毛;小葉8-16枚,葉片長圓狀倒披針形,長0.5-1.5cm,寬1-4mm,先端截形,微凹,有短尖,基部狹楔形,兩面無毛??偁罨ㄐ蛞干?,較葉為短,有花2-5朵,序軸及花梗均有短柔毛;萼鐘狀,稍短于花瓣,具5齒,等長,披針形,有短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長約5mm,旗瓣橢圓形,先端截形,有細(xì)尖,翼瓣先端圓,與旗瓣等長,無耳,具爪,龍骨瓣稍短于旗瓣,無耳;雄蕊10,二體;花柱先端周圍有短柔毛,子房無柄,密生長硬毛。莢果長圓形,扁平,長7-10mm,被棕色長硬毛。種子1-2顆,棕色,扁圓形?;?、果期3-5月。
葉含芹菜甙(apiin)和槲皮素(quercetin);種子含熱精胺(thermospermine),氨丙基高精脒(aminopropyl homospermidine),腐胺(putrescine),精脒(spermidine),精胺(spermine)。
肺;大腸;脾;胃經(jīng)
味辛;甘;性平
清熱利濕;調(diào) 經(jīng)止血。主黃疸;瘧疾;有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鼻衄
內(nèi)服:煎湯,18-60g。外用:適量,搗敷。
1.《食療本草》:利五藏,明耳目,去熱風(fēng),令人輕健。療五種黃病。
2.《本草拾遺》:主破血、止血、生肌。
3.《綱目》:止熱瘧,活血,平胃。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發(fā)汗解表,除濕熱,止白帶。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翹搖(《本草拾遺》),元修菜、野蠶豆、漂搖草(《綱目》),雀野豆、野豌豆、雀野豌豆、白翹搖,苕子、白花苕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小野麻豌(《四川中藥志》)。
出處《綱目》
來源為豆種植物硬毛果野豌豆的全草。
生境分布多野生于小麥田或山坡。分布江蘇、浙江、四川、山西、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細(xì)柔蔓生,幾無毛或被稀柔毛,有棱,高10~30厘米。托葉一邊有線形的齒或4~5個線形的齒,下面被稀柔毛。羽狀復(fù)葉;小葉4-8對,線形或線矩形,長5~15毫米,寬1~4毫米,頂端截形或微凹,具細(xì)尖,基部狹楔形,兩面無毛,葉軸末端有卷須,總狀花序腋生,2~5花,較葉短;萼鐘狀,外面疏被短柔毛,萼齒5,等長,線針形;花冠白紫色,旗瓣橢圓形,翼瓣先端圓,與旗瓣等長,無耳,龍骨瓣比旗瓣短;雄蕊10(9+1),無耳;于房無柄,密被棕色長硬毛,花柱頂部四周被柔毛。莢果矩形,扁圓形,被棕色長硬毛。種子1~2顆,長8~10毫米?;ü?月下旬~5月下旬。
本植物的種子(漂搖豆)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解表利濕,活血止血。治黃病、瘧疾、鼻衄、白帶。
①《食療本草》:"利五藏,明耳目,去熱風(fēng),令人輕健。""療五種黃病。"
②《本草拾遺》:"主破血、止血、生肌。"
③《綱目》:"止熱瘧,活血,平胃。"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發(fā)汗解表,除濕熱,止白帶。"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O.5~2兩。
復(fù)方①治五種黃?。郝N搖生搗汁服一升,日二。(《食療本草》)
②治熱瘧不止:翹搖杵汁服之。(《廣利方》)
③治鼻衄不止:白翹搖研末煮醪糟服。(《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小巢菜拼音注音Xiǎo Cháo Cài別名柱尖、搖車、翹搖車、翹搖、元修菜、野蠶豆、漂搖草、雀野豆、野碗豆、雀野碗豆、白翹搖、苕子、白花苕菜、小野麻豌。
英文名Herb of Pigeon Vetch, Herb of Tare Vetch, Herb of Tiny Vetch出處出自《本草綱目》:陸放翁《詩序》云:蜀蔬有兩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實(shí)者,小巢生稻田中,吳地亦多,一名漂搖草,一名野蠶豆。翹搖處處皆有。蜀人秋種春采,老時耕轉(zhuǎn)壅田。蔓似瑩豆而細(xì)葉,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黃,至三月開小花,紫白色,結(jié)角子似豌豆而小。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小巢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hirsuta (L.)S.F.Gray[Ervum hirsutum 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小麥田或山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河南、湖北、四川、云南。
原形態(tài)小巢菜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莖纖細(xì),具棱線,幾無毛或被疏柔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頂端有卷須;托葉一邊有線形齒,背面被疏柔毛;小葉8-16枚,葉片長圓狀倒披針形,長0.5-1.5cm,寬1-4mm,先端截形,微凹,有短尖,基部狹楔形,兩面無毛??偁罨ㄐ蛞干?,較葉為短,有花2-5朵,序軸及花梗均有短柔毛;萼鐘狀,稍短于花瓣,具5齒,等長,披針形,有短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長約5mm,旗瓣橢圓形,先端截形,有細(xì)尖,翼瓣先端圓,與旗瓣等長,無耳,具爪,龍骨瓣稍短于旗瓣,無耳;雄蕊10,二體;花柱先端周圍有短柔毛,子房無柄,密生長硬毛。莢果長圓形,扁平,長7-10mm,被棕色長硬毛。種子1-2顆,棕色,扁圓形?;?、果期3-5月。
化學(xué)成分葉含芹菜甙(apiin)和槲皮素(quercetin);種子含熱精胺(thermospermine),氨丙基高精脒(aminopropyl homospermidine),腐胺(putrescine),精脒(spermidine),精胺(spermine)。
歸經(jīng)肺;大腸;脾;胃經(jīng)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調(diào) 經(jīng)止血。主黃疸;瘧疾;有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鼻衄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8-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食療本草》:利五藏,明耳目,去熱風(fēng),令人輕健。療五種黃病。
2.《本草拾遺》:主破血、止血、生肌。
3.《綱目》:止熱瘧,活血,平胃。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發(fā)汗解表,除濕熱,止白帶。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