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油茶根

    拼音注音Yóu Chá Gēn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millia oleifera Abel[C.oleosa(Lour.)Rehd.]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廣泛栽培,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

    原形態(tài)

    油茶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4m,稀達(dá)8m。樹皮淡黃褐色,平滑不裂;小枝微被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4-7mm,有毛;葉片厚革質(zhì),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3.5-9cm,寬1.8-4.2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xì)鋸齒,上面亮綠色,無毛或中脈有硬毛,下面中脈基部有毛或無毛,側(cè)脈不明顯?;▋尚?,1-3朵生于枝頂或葉腋,直徑3-5cm,無梗;萼片通常5,近圓形,外被絹毛;花瓣5-7,白色,分離,倒卵形至披針形,長2.5-4.5cm,先端常有凹缺,外面有毛;雄蕊多數(shù),無毛,外輪花絲僅基部連合;子房上位,密被白色絲狀絨毛,花柱先端三淺裂。蒴果近球形,直徑3-5cm,果皮厚,木質(zhì),室背2-3裂。種子背圓腹扁,長至2.5cm?;ㄆ?0-11月,果期次年10月。

    性味

    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理氣止痛;活血消腫。主咽喉腫痛;胃痛;牙痛;跌打傷痛;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或燒灰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別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出處《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分布于華北、華中及華南各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喬木。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葉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
  •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生境分布華東。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
  • 《中藥大辭典》: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血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植物名實圖考》),退血草、散血草(《分類草藥性》,伏地筋......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委陵菜別名熱干巴[蒙名]來源薔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性味苦、酸,涼。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止血。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鼻衄。用法用量配方用,1~2錢。......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zhì)地。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