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元寶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元寶草拼音注音Yuán Bǎo Cǎo別名

    合掌草、上天梯、叫子草、帆船草、對經(jīng)草、葉抱枝、對月草、對月蓮、大葉對口蓮、穿心草

    來源

    為金絲桃科金絲桃屬植物元寶草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0.5~1米。須根纖細而短。莖圓柱形,有分枝,通體光滑無毛。單葉交互對生,二葉基部完全合生一體似船形,而莖貫穿中間,葉片長橢圓形狀披針形。秋季莖頂抽聚傘花序,花梗纖細,花瓣5,卵形,黃色。朔果卵形,具黃褐色腺體。種子細小。

    性味

    辛、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通經(jīng)活絡(luò),涼血止血。用于小兒高熱,痢疾,腸炎,吐血,衄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外用治外傷出血,跌打損傷,乳腺炎,燒燙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干品研末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元寶草拼音注音Yuán Bǎo Cǎo別名

    茅草香子(《簡易草藥》),燈臺、雙合合(《植物名實圖考》),對葉草(《草木便方》),對月草(《分類草藥性》),對月蓮(《貴州民間方藥集》),小黃心草、寶心草、瓦心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穿心草(《江蘇植藥志》),叫叫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排草、對經(jīng)草(《江西民間草藥》),紅旱蓮、寶塔草(《浙江民間草藥》),佛心草(《四川中藥志》),穿心箭、蜻蜓草(《杭州藥植志》),對蓮、離根香、當歸草、小連翹(《泉州本草》),蛇開口、養(yǎng)子草、野旱煙、叫珠草、翳子草、爛腸草(《湖南藥物志》),蛇喳口(《貴

    出處

    《本草從新》

    來源

    為藤黃科植物元寶草全草。6~7月采收,拔取全草,除去泥沙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坡、路旁。我國長江流域南至臺灣均有分布。產(chǎn)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約60厘米,光滑無毛。莖直立,分枝,圓柱形;葉對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約3~6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鈍圓,全緣,兩葉基部連合為一體,而莖貫穿其中,上面綠色帶紫紅色,下面灰綠色,密生黑色腺點。聚傘花序頂生,花小,黃色;萼片5,橢圓形,不等大,有黑點;花瓣5,廣倒卵形,幾與萼等長;雄蕊3束,子房3室,花柱3個。蒴果卵圓形,3室,長約7毫米,具赤褐色腺點。花期6~7月。

    性狀

    干燥全草常碎斷。根長約3~7厘米,支根細小,呈棕黃色。莖圓形,光滑,外表棕黃色,粗約2~5毫米;節(jié)微突起,基部節(jié)較密,頂端節(jié)漸稀,并有細小分枝,質(zhì)脆易斷,斷面中空。葉多皺縮破碎,呈茶褐色,葉背以擴大鏡觀察,有黑色的圓形腺點。葉基部兩兩相連,呈元寶狀。較老的莖梗頂端有黃色小花。果實細小。以干燥、色澤棕黃、有葉片者為佳。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肝、脾二經(jīng)。"

    性味

    苦辛,涼。

    ①《本草從新》:"辛,寒。"

    ②《四川中藥志,:"味苦,性平,無毒。"

    ③《湖南藥物志》:"苦,寒,有毒。"

    注意

    ①《四川中藥志》:"無瘀滯者忌服,孕婦慎用。"

    ②《泉州本草》:"多服破氣,令人下利。"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解毒。治吐血,衄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撲閃挫,癰腫瘡毒。

    ①《本草從新》:"補陰。治吐血,衄血。"

    ②《百草鏡》:"治跌撲閃腰挫疼,癰毒。"

    ③《簡易草藥》:"治痧癥。"

    ④《植物名實圖考》:"治乳癰。"

    ⑤《草木便方》:"止血,定痛,利便,通經(jīng),下乳,催生。"

    ⑥《分類草藥性》:"治癢子;去瘀血,生新血。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冷宮黑經(jīng);又鎮(zhèn)咳,止盜汗。"

    ⑧《湖南藥物志》:"治瘡癤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陰虛咳嗽:元寶草一至二兩,紅棗七至十四枚。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咳嗽出血:鮮元寶草二兩(干者一兩),與豬肉燉服,連服五至七次。(《泉州本草》)

    ③治慢性咽喉炎,音?。涸獙毑荨⒐馊~水蘇、苦蘵各一兩,筋骨草、玄參各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月開、益母草、對月草各一兩,干酒一杯,加水煎,分三次服。(《重慶草藥》)

    ⑤治赤白下痢,里急后重:元寶草煎汁沖蜂蜜服。(《浙江民間草藥》)

    ⑥治乳癰:元寶草五錢。酒、水各半煎,分二次服。(《江西民間草藥》)

    ⑦治跌打扭傷腫痛:鮮元寶草根五錢,酒、水各半煎服;另用元寶草葉,加酒釀糟同搗勻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⑧治蛇咬傷、指瘍:鮮元寶草搗罨患處。(《浙江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元寶草拼音注音Yuán Bǎo Cǎo別名

    相思、燈臺、雙合合、對月草、大葉對口蓮、穿心箭、排草、對經(jīng)草、對口蓮、劉寄奴、鈴香、對葉草、蛇喳口、對月蓮、穿心草、紅無寶、尖金花、王不留行、大甲母豬香、葉抱枝、紅旱蓮、寶塔草、蛇開口、莽子草、野旱煙、叫珠草、翳子草、爛腸草、晴蜓草、大劉寄奴、哨子草、散血丹、黃葉連翹、蠟燭燈臺。

    英文名Sampson St.John's wort Herb, Herb of Sampson St.John's wort出處

    出自《本草從新》?!毒V目拾遺》:元寶草有兩種,一種兩葉包莖,亦對節(jié)生;一種獨葉,莖穿葉心。入藥以獨葉者為勝。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藤黃科植物元寶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山坡草叢中或礦野路旁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臺灣。

    原形態(tài)

    元寶草 多年生草本,高約65cm,全體平滑無毛。莖單立,圓柱形,基部木質(zhì)化,上部具分枝。單葉對生;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基部木質(zhì)化,上部具分枝。單葉對生;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6.5cm,寬1.5-2.5cm,先端鈍,基部完全合生為一體,莖貫穿其中心,兩端略向上斜呈元寶狀,兩面均散生黑色斑點及透明油點。二歧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徑7-10mm;萼片5,其上散生油點及黑色斑點;花瓣5,黃色;雄蕊多數(shù),基部合生成3束;花藥上具黑色腺點;子房廣卵形,有透明腺點,花柱3裂。蒴果卵圓形,長約8mm,3室,表面具赤褐色腺體。種子多數(shù),細小,淡褐色?;ㄆ?-7月,果期8-9月。

    栽培

    1.氣候土壤:性喜溫暖,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較好。

    2.種植:用種子繁殖。四川地區(qū)在3-4月播種。播前,將土地深翻,敲細整平,開1.3m寬的高畦,橫開播種溝,深7-10cm,播幅10cm,溝心距約25cm,施人畜糞水后,把拌有草木灰和人畜糞水的種子勻播溝里,每畝用種子3-4兩,播后蓋草木灰1cm厚。

    3.出苗后,施清淡人畜糞水提苗。苗高6cm時,結(jié)合中耕除草,勻苗、補苗,使每隔9-12cm有苗1株,并追肥1次。6月、10月各再行中除、追肥1次。

    4.病蟲害防治:病害有白粉病,可用0.2-0.3度的石灰硫黃合劑防治。蟲害有蚜蟲,可用樂果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 根細圓柱形,稍彎曲,長3-7cm,支根細?。槐砻娴厣?。莖圓柱形,直徑2-5mm,長30-80cm;表面光滑,棕紅色或黃棕色;質(zhì)堅梗,斷面中空。葉對生,兩葉基部合生為一體,莖貫穿于中間;葉多皺縮,展平后葉片長橢圓形,上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下表面灰白色,有眾多黑色腺點。聚傘花序頂生,花小,黃色。蒴果卵圓形,紅棕色。種子細小,多數(shù)。氣微,味淡。以葉多,帶花、果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細胞5-6列,外側(cè)2列細胞含葉綠體;內(nèi)皮層明顯。韌皮部窄;木質(zhì)部寬,由導管及木纖維組成;射線寬1列細胞。髓中空。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彎曲,氣孔不等式。葉片橫切面觀:在海綿組織中可見圓形的分泌腔,直徑60-122μm,表面觀分泌腔不清晰。

    化學成分

    含金絲桃素(hypericin)。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回流提取5h,濾過,濾液濃縮近干,加入聚酰胺粉1g拌和后,干燥,移置于裝有1.5g聚酰胺的小柱中,用氯仿洗滌以除去雜質(zhì),然后用甲醇洗脫,洗脫液濃縮至5ml,供下述試驗:(1)取上述提取液1ml,加鎂粉少量及濃鹽酸數(shù)滴,在水浴上加熱,溶液由黃綠色變?yōu)殚偌t色。(檢查黃酮)(2)取上述提取液2ml,加入10%氯化鈣溶液及濃氨水各1滴,產(chǎn)生大量土黃色沉淀。(檢查黃酮)

    歸經(jīng)

    肝;脾經(jīng)

    性味

    苦;辛;寒

    注意

    1.《四川中藥志》:無瘀滯者忌服,孕婦慎用。

    2.《泉州本草》:多服破氣,令人下利。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調(diào)經(jīng);被動風通絡(luò)。主吐血;咯血;衄血;血淋;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白帶;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腰腿痛;外用還可治頭癬;口瘡;目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洗凈搗敷,或干品研末外敷。

    各家論述

    1.《本草從新》:補陰。治吐血,衄血。

    2.《百草鏡》:治跌撲閃腰挫疼,癰毒。

    3.《簡易草藥》:治痧癥。

    4.《植物名實圖考》:治乳癰。

    5.《草木便方》:止血,定痛,利便,通經(jīng),下乳,催生。

    6.《分類草藥性》:治癢子;去瘀血,生新血。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7.《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冷宮黑經(jīng);又鎮(zhèn)咳,止盜汗。

    8.《湖南藥物志》:治瘡癤腫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Tōnɡ Cǎo別名黨楠、裂葉木通、棁木、擋凹、天羅傘英文名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evesia pal......
  • 拼音注音Cì Lánɡ Guǒ別名老虎刺、銹花針、刺檀香、三顆針來源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假虎刺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issa spinarum 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沙地灌叢中。資......
  • 拼音注音Cì Zhēn Cǎo別名鬼針草、盲腸草、一包針、粘身草、婆婆針、金盞銀盤、跟人走、鋼叉草來源菊科刺針草屬植物刺針草Bidens bipinnata L.及三葉刺針草B. pilosa L.,以全草入藥。夏季開花時采收,切段,曬干。......
  • 別名掌葉木、七加皮、鴨腳羅傘、空殼洞來源五加科刺鴨腳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樹皮、葉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及西南地區(qū)。性味甘、微辛,溫。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散瘀。主治風濕骨痛......
  • 《中藥大辭典》:刺黃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別名安徽小檗、黃柏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根、莖或樹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間或溪邊林下、山地灌叢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