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象骨

    《中藥大辭典》:象骨拼音注音Xiànɡ Gǔ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象科動(dòng)物亞洲象骨骼。

    原形態(tài)

    動(dòng)物形態(tài)詳"象皮"條。

    化學(xué)成分

    水分約占1/2,有機(jī)物約占1/4,其中有骨膠原、脂肪等,無機(jī)物大部分為磷酸鈣,尚含少量碳酸鈣、磷酸鎂等。據(jù)對亞洲象股、脛骨的外層骨的分析,含灰分68.60%,磷11.46%,鎂0.35%,鈉0.60%,二氧化碳4.25%,羥基脯氨酸(膠原中)2.89%,氨基己糖0.12%,檸檬酸(鹽)1.35%,乳酸(鹽)0.03%。

    功能主治

    《綱目》:"解毒。"

    復(fù)方

    治脾胃虛熱("熱"《綱目》引作"弱"),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噫氣不消("不消"《綱目》引作"吞酸"),食輒嘔吐,泄瀉膿血,四肢沉重,臍腹疼痛,里急夜起頻并,不思飲食:象骨四兩(炒),訶子肉二兩,肉豆蔻一兩。枳殼一兩,甘草二兩,干姜半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和滓熱服,食前,日三服。(《宣明論方》象骨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象骨拼音注音Xiànɡ Gǔ英文名Elephant bon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象科動(dòng)物亞洲象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象時(shí),去皮、肉、脂肪,剔取骨骼,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濕度較高的熱帶、亞熱帶或其復(fù)合類型的溝谷,山坡及稀樹地帶。具群居性,性喜水,早晨及夜晚覓食,愛吃野芭蕉蘆類、棕葉蘆、董棕、各種竹類。

    資源分布:分布于亞洲南部各國,我國僅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有分布,數(shù)量不多。

    原形態(tài)

    亞洲象,身體頭龐大,體高可達(dá)2.5m,重可達(dá)5-6t。頭長大,前額凹,頸短。耳較大,似蒲扇,向后遮蓋頸部兩側(cè),眼睛小。鼻吻呈圓筒形,突出甚長,舒展伸縮自如,可垂至地面,下面較細(xì),末端為筒形,突出甚長,舒展伸縮自如,可垂到地面,下面較細(xì),末端為鼻孔,杯口狀,前緣有一指狀突起,是持握器管。雄象上頜門齒突出口外,略向上翹,長達(dá)1.5-1.8m,全齒呈圓錐體狀,每對象牙重約20kg。四肢粗壯,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細(xì)。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皺褐多,稀疏地散生著粗毛。

    化學(xué)成分

    亞洲象骨骼含水分約占1/2, 有機(jī)物約占1/4,其中有骨膠原(ossein)、脂肪等。無機(jī)物大部分為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尚含少量碳酸鈣(calcuim carbonate)、磷酸鎂(magnesium phosphate)等。股骨及脛骨外層骨的含灰分68.60%,磷11.46% ,鎂0.35% ,鈉0.60% ,二氧化碳(carbon dipxide)4.25% ,羥基脯氨酸(hydroxyproline)(膠原中)2.89% ,氨基己糖(hexosamine)0.12% ,檸檬酸(鹽)1.35% ,乳酸(鹽)0.03%等。

    歸經(jīng)

    脾;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主胃熱嘔吐;泄瀉膿血;臁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適量;或燒灰酒沖,3-6g。外用:適量,燒灰涂敷。

    復(fù)方

    治脾胃虛熱(熱《綱目》引作弱),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喧氣不消(不消《綱目》引作吞酸),食輒嘔吐,泄瀉膿血,四肢沉重,臍腹疼痛,里急夜起頻并,不思飲食:象骨四兩(炒),訶子肉二兩,肉豆蔻一兩,枳殼一兩,甘草二兩,于姜半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和滓熱服,食前,日三服。(《宣明論方》象骨散)

    各家論述

    《綱目》: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n Yè Lán Gēn別名野洋參根(《貴州草藥》)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蘭科植物大斑葉蘭或小斑葉蘭的根莖及根。夏、秋采挖。功能主治《貴州民間藥物》:“補(bǔ)虛?!皬?fù)方①治腎氣虛弱,頭目眩暈,四肢乏力:野洋參根一兩,蒸雞或燉豬肉......
  • 拼音注音Bān Yè Jǐn Cài別名天蹄。來源藥材基源:為堇菜科植物斑葉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ola uariegataisch. Exc Link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
  • 拼音注音Bān Yè Zǐ Jīn Niú別名血黨、小羅傘、斑葉朱砂根、百兩金、沿海紫金牛來源紫金??谱辖鹋僦参锇呷~紫金牛Ardisia punctata Lindl.,以根、葉入藥。全年可采,根切片曬干;葉多鮮用。性味苦、辛,溫。功能主......
  • 來源玄參科斑唇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Rudolph var. tubiformis (Klotz.) Tsoo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脾開胃,消食化積,利水澀精。......
  • 拼音注音Bān Dì Jǐn別名血筋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的全草。6~9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邊和園圃內(nèi)。分布浙江、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高15~25厘米,含白色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