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蜆肉

    《中藥大辭典》:蜆肉拼音注音Xiǎn Ròu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蜆科動(dòng)物河蜆等的。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蜆殼"條。

    藥理作用

    日本蜆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門靜脈或股靜脈后,血流中可出現(xiàn)腺甙類物質(zhì),肝靜脈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釋放部位當(dāng)為肝臟。腺甙有促進(jìn)淋巴流量的作用。

    性味

    甘咸,寒。

    ①《唐本草》:"冷,無毒。"

    ②《本草拾遺》:"微毒。"

    ③《綱目》:"甘咸,冷,無毒。"

    注意

    ①《本草拾遺》:"多食發(fā)嗽及冷氣,消腎。"

    ②《本草求原》:"遺濁勿食。"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治消渴,目黃,濕毒腳氣,疔瘡癰腫。

    ①《唐本草》:"治時(shí)氣,開胃,壓丹石藥及疔瘡,下濕氣。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瘡。"

    ②《日華子本革》:"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浸取汁服,主消渴。"

    ③《綱目》:"生蜆浸水,洗痘癰無瘢痕。"

    ④《本草求原》:"飲食中毒,黃蜆湯可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兩;或煮食。外用:搗敷。

    復(fù)方

    治疔疽惡毒:蜆肉杵爛,涂。(《外科集要》)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蜆肉拼音注音Xiǎn Ròu英文名freshwater small clam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蜆科動(dòng)物河蜆或其近緣動(dòng)物的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rbicula fluminea (Mvller)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捕采,捕后置沸水中燙死,待殼張開,取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河川、湖沼,多棲息于泥質(zhì)的水底。

    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河蜆,貝殼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殼質(zhì)稍厚而對(duì)硬。成體一般殼長40mm,殼高37mm,殼寬20mm。左、右兩殼相等。殼頂被有暗褐色的殼皮,有時(shí)稍帶黃色。表面生長紋輪狀,較老個(gè)體殼頂常脫落而露出石灰質(zhì)。殼內(nèi)面紫白色。鉸合部有主齒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狀。

    化學(xué)成分

    肉含蘋果酸脫氫酶同功酶(mal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含葉黃素(lutein),葉黃素酯(lutein ester),β-胡蘿卜素(β-carotene),丁酸(butyric acid),異丁酸(isobuty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神經(jīng)鞘氨醇硫酸酯(sphingosine sulfate),木糖(xylose),三甲胺(trimethylamine),維生素(vitamin)B12,腦甙脂(cerebroside)。還含蜆甾醇(corbisterol,7-dehydrostigmasterol)。

    藥理作用

    日本蜆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門靜脈或股靜脈后,血流中可出現(xiàn)腺甙類(Adenin nucleotide)物質(zhì),肝靜脈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釋放部位當(dāng)為肝臟。腺甙有促進(jìn)淋巴流量的作用。

    性味

    味甘;咸;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主消渴;目黃;濕毒腳氣;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煮食。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

    治疔疽惡毒:蜆肉杵爛,涂。(《外科集要》)

    各家論述

    1.《唐本草》:治時(shí)氣,開胃,壓丹石藥及疔瘡,下濕氣。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瘡。

    2.《日華子本草》: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浸取汁服,主消渴。

    3.《綱目》:生蜆浸水,洗痘癰無瘢痕。

    4.《本草求原》:飲食中毒,黃蜆湯可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別名蓑衣子、破布葉、麻布葉、爛布渣、布包木、破布樹、薢寶葉來源為椴樹科破布葉屬植物破布樹Microcos paniculata.的葉。夏秋采葉,曬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滯......
  • 《全國中草藥匯編》: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別名兔狗尾、狐貍尾、虎尾輪、防蟲草、貓上樹來源豆科貍尾草屬植物長穗貓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
  • 拼音注音Bù Jīnɡ別名五指疳、五指風(fēng)、山紫荊(《廣西藥植名錄》),梅哈忍(傣名)。出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山牡荊的根或樹干心材。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或栽培。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Gǎn別名娃娃拳、麻糖果、月亮皮、葛荊麻來源椴樹科扁擔(dān)桿屬植物扁擔(dān)桿Grewia biloba G. Don,以根或全株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甘,溫。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固精止帶,祛風(fēng)除濕。用于小兒疳......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Hāo來源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種植物垂果南芥和粉綠垂果南芥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Arabis pendula L.2.Arabis pendula L.var.hypoglauca Franch.采收和儲(ch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