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蝦筏草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蝦筏草拼音注音Xiā Fá Cǎo別名

    水串草

    來源

    柳葉菜科巖生柳葉菜Epilobium cephalostigma Hausskn.,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四川。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疏風(fēng),除濕,消腫。主治喉頭腫痛,傷風(fēng)聲啞,月經(jīng)過多,水腫。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蝦筏草拼音注音Xiā Fá Cǎo別名

    水串草

    出處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柳葉菜科植物巖生柳葉菜全草。夏季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區(qū)的山坡草叢中。分布四川、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莖具棱上部及枝均有細(xì)曲毛,下部?jī)H棱上有細(xì)曲毛。單葉對(duì)生;長(zhǎng)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有時(shí)卵狀披針形,長(zhǎng)1.5~9厘米,寬5~33毫米,上部的葉頗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整齊鋸齒,兩面脈上均被白色毛及腺毛;葉柄極短?;▎紊谌~腋,淡紅色至白色;花梗短,有曲毛;花萼管線狀,裂片4,披針形;花瓣4,2裂,紫色,長(zhǎng)橢圓形;雄蕊8;子房下位,有緊貼的曲毛,花柱短,柱頭頭狀,顯著膨大。蒴果長(zhǎng)線形,長(zhǎng)3.5~8厘米,有4棱,疏被細(xì)曲毛,開裂為4果瓣,各瓣反折。種子多數(shù),卵形或橢圓形,褐色,先端有銀白色束毛?;ㄆ?~5月,果期6~7月。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疏風(fēng),除濕,消腫。治喉頭腫痛,傷風(fēng)聲啞,月經(jīng)過多,水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蝦筏草拼音注音Xiā Fá Cǎo別名

    水串草

    英文名all-grass of Capitatestigma willowweed出處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柳葉菜科植物巖生柳葉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pilobium cephalostigma Hausskn.(Hausskn.)C.J.Chen [E.cephalostigma Hausskn.]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區(qū)的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西南及陜西、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5-60cm。莖具棱,上部及枝均有細(xì)曲毛,下部?jī)H棱上有細(xì)曲毛。單葉對(duì)生;葉柄極短;葉片長(zhǎng)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有時(shí)卵狀披針形,長(zhǎng)1.5-9cm,寬5-33mm,上部的葉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兩面脈上均被白色毛及腺毛?;▎紊谌~腋,淡紅色至折色;花梗極短,有曲毛;花萼管線狀,裂片4,披針形,披針形,裂片間有一簇短柔毛;花瓣4,2裂,紫色,長(zhǎng)橢圓形;雄蕊8;子房下位,有緊貼的曲毛,花柱短,柱頭頭狀,顯著膨大。蒴果長(zhǎng)線形,長(zhǎng)3-8cm,有4棱,疏被細(xì)曲毛,開裂為4果瓣,各瓣反折,種子多數(shù),卵形或橢圓形,褐色,先端有銀白色束毛?;ㄆ?-5月、果期6-7月。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清熱;涼血止血。主風(fēng)熱聲嘶;咽痛;水腫;咯血;便血;月經(jīng)過多;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別名新疆圓柏、雙子柏(《中國(guó)高等植物圖鑒》),阿爾叉、霍寧-阿爾茨(蒙名)。出處《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球果。春、夏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地、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分......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別名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葉、后庭花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以根、莖、葉入藥。春秋采根及莖,開花前采葉,......
  • 《中藥大辭典》:臭梧桐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實(shí)或帶宿萼的果實(shí)。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藥》:“祛風(fēng)濕,平喘?!坝梅ㄓ昧?jī)?nèi)臟:煎湯,3~5錢。外用:敷貼。復(fù)方①治氣喘及風(fēng)濕痛:臭梧......
  • 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Gēn別名芙蓉根(《綱目拾遺》)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雜及莖葉?;瘜W(xué)成分含賴桐二醇烯酮、賴桐酮、赪桐甾醇。性味①《浙江民間草藥》: “味苦,性寒?!阿凇端拇ㄖ兴幹尽罚?.....
  • 《中藥大辭典》:臭梧桐花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Huā別名龍船花(《泉州本草》)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頭風(fēng),痢疾,疝氣。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3錢;研末或浸酒。復(fù)方①治風(fēng)氣頭風(fēng):臭梧桐花陰干,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