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果蕗蕨

    拼音注音Xiǎo Guǒ Lù Jué來源

    藥材基源:為膜蕨科植物小果蕗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codium microsorum(V.d.B.)Ching.[Hymenophyllum microsorum V.d.B.]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3600m的山地密林下潮濕的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東部、南部、西南部及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15-20cm。根莖纖細,絲狀,長而橫走,下面疏生纖維狀的根。葉遠生,相距2-3cm;葉柄長5-10cm,褐色,無毛;葉片薄膜質(zhì),卵形至橢圓形,長6-12cm,寬4-6cm,四回羽裂;羽片10-12對,互生,幾無柄,開展,三角狀披針形,先端稍向上彎,長2-6cm,寬1-2cm,基部不對稱,其下側(cè)極偏斜,密接;一回小羽片5-8對,無柄,開展,三角狀卵形至斜卵形,長0.8-2cm,寬4-10mm;二回小羽片,3-5對,互生,無柄,闊楔形至近于扇形,長3-5mm,寬2-3mm;末回裂片2-4個,互生,極斜向上,長圓狀線形,長1-3mm,寬不到0.5mm,先端鈍頭,常有淺缺刻,全緣,單一或分叉,密接。葉脈叉狀分枝,兩面隆起,深褐色,末回裂片有小脈1條。除葉柄外,葉軸及各回羽軸均有平直的翅。孢子囊群小,多數(shù),位于葉片上半部,著生于各個裂片的先端;囊苞為等邊三角狀卵形,長約1mm,圓頭,全緣,深裂幾達基部,其下的裂片不狹縮。

    性味

    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主癰癤腫毒;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別名斑竹衣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籜。功能主治清血熱;燒灰吃,透斑疹。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去毛),2~3錢;或燒灰沖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斑竹殼拼音注音B......
  • 《中藥大辭典》: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根莖及根。9~10月挖根及根莖,曬干。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園或野生山間。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東、河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剛竹(《竹譜詳錄》),又名......
  • 拼音注音Bān Zhú Huā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猩紅熱,用斑竹花二兩,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Bān Huā Sháo Lán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紫點杓蘭的花或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ripedium guttatum Sw.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挖,洗凈,晾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寒山區(qū)林下或草地。資源分布......
  • 《中藥大辭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別名大密(《嶺南科學(xué)》),芭茅(江西《草藥手冊》)。出處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