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薺苨

    《中藥大辭典》:薺苨拼音注音Qí Nǐ別名

    苨、菧苨(《爾雅》),杏參(《本草圖經(jīng)》),杏葉沙參、白面根(《救荒本草》),甜桔梗(《綱目》),土桔梗(《本草原始》),空沙參(《本草從新》),梅參、長葉沙參(《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桔??浦参?strong>薺苨的。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山野平原都有分布。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高約1米,含白色乳汁,無毛或稀有突起樣長毛。葉互生;葉片卵圓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5~20厘米,寬3~8厘米,葉端尖,邊緣有銳鋸齒,基部近截形至心形,有柄;上部葉小形,無柄。圓錐狀總狀花序;花枝頗長,花梗短;小苞細??;花下垂;萼5裂,裂片綠色,披針形,銳尖頭,長5~8毫米;花冠上方擴張成鐘形,淡青紫色,長2~3厘米;先端5裂,裂片尖,下垂;雄蕊5,花絲下半部呈披針形,上方漸次狹細;雌蕊1,花柱比花冠稍短,上部膨大,柱頭3淺裂,子房下位。蒴果圓形;含有多數(shù)種子?;ㄆ?~9月。果期10月。

    化學成分

    含β-谷甾醇和胡蘿卜甾醇等。

    歸經(jīng)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肺、脾。"

    性味

    甘,寒。

    ①《別錄》:"甘,寒。"

    ②《千金翼·本草》:"無毒。"

    ③《本草從新》:"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化痰。治燥咳,喉痛,消渴,疔瘡腫毒。

    ①《別錄》:"解百藥毒。"

    ②《食醫(yī)心鏡》:"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

    ③《日華子本草》:"治蛇蟲咬,熱狂溫疾,署毒箭。"

    ④《綱目》:"主咳嗽,消渴強中,瘡毒疔腫。"

    ⑤《飲片新參》:"治虛損肺熱燥咳,生津液,養(yǎng)胃退蒸。"

    ⑥《科學的民間藥草》:"適合于咽喉炎,急性氣管炎等,粘滑祛痰。"

    ⑦《浙江中藥手冊》:"清肺火,化燥痰。治肺熱咳嗽,療心胸結(jié)熱。"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研末或作丸。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

    復方

    ①治急、慢性支氣管炎:薺苨鮮根(刮去外表粗皮)一兩(干者三錢),加枇杷葉(去毛)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強中之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癰疽:豬腎一具,大豆一升,薺苨、石膏各三兩,人參、茯神(一作茯苓)、磁石(綿裹)、知母,葛根、黃芩、栝樓根、甘草各三兩。上十二味,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渣,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乃飲之,下焦熱者,夜輒合一劑,病勢漸歇即止。(《千金方》豬腎薺苨湯)

    ③治丁腫:生薺苨根汁一臺,去渣,涂。(《千金翼方》)

    ④治面皯蹭,滅瘢去黑痣:薺苨二兩,桂心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醋漿水調(diào)下一錢,日三服。(《圣惠方》)

    ⑤解鉤吻毒(鉤吻與芹相似,誤食之殺人):薺苨八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金匱要略》)

    ⑥治紅茴香(山木蟹)中毒:薺苨根五錢,六月雪全草、綠豆各一兩,甘草二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癤癰:將鮮薺苨根洗凈切碎,加入10%菜油研糊,再調(diào)入30%凡士林,敷于局部,厚約0.5厘米,繃帶或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直至癥狀消失。治療急慢性化膿性炎癥初期9例(癤、癰各2例,膿腫5例),除1例因全身癥狀較重,配合青霉素注射及內(nèi)服中藥治療外,其余均單用薺苨外敷,1~5次后,皆達到消散目的,無1例化膿。

    備注

    薄葉薺苨近似本種,亦供藥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薺苨拼音注音Qí Nǐ別名

    苨、菧苨、甜桔梗、土桔梗、空沙參、梅參、長葉沙參

    英文名Root of Apricotleaf Ladybell, Root of Scatteredflower Ladybell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1.《本草圖經(jīng)》:薺苨,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根,但無心為異。潤州尤多,人家收以為果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杏參生淄州田野,根似小菜根,五月內(nèi)采苗葉,彼土人多用之。

    2.《救荒本草》:杏葉沙參一名白面根,生密縣山野中。苗高一、二尺,莖色青白,葉似杏葉而小,邊有叉芽,又似山小菜葉,微尖而背白,梢間開五瓣白碗子花,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桔??浦参锼j苨、薄葉薺苨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 [A. remotifolora auct non Miq.]2.Adenophora remotifolora (Sieb.et Zucc.)Miq [Campanula remotiflora Sieb.et Zrcc.]

    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草地或林緣。

    2.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林緣、林下或草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

    2.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

    原形態(tài)

    1.薺苨 多年生草本,高40-120cm。全株無毛。莖單生,常多稍之字形曲折,具白色乳汁。基生葉心臟腎形,寬超過長;莖生葉具2-6cm,長的葉柄;葉片心形或在莖上部的葉基部近于平截形,通常葉基部不向葉柄下延成翅,先端鈍至短漸尖,邊緣單鋸齒或重鋸齒,長3-13cm,寬2-8cm?;ㄐ蚍种﹂L而幾乎平展,組成大圓錐花序,或分枝短而組成狹圓錐花序;花萼筒部倒三角狀錐形,5裂,裂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花冠鐘狀,藍色、藍紫色或白色,5裂,裂片寬三角狀半圓形,先端急平,先端急尖;花盤筒狀,上下等粗或向上漸細;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蒴果卵狀圓錐形?;ㄆ?-9月。

    2.薄葉薺苨 本種與薺苨的主要區(qū)別為:頸生葉基部圓鈍至寬楔形,或僅莖下部的葉有時淺心形,葉片薄,膜質(zhì)?;ㄝ嗤膊康孤褷钋趦€到卵狀圓錐形?;ㄆ?-8月。

    歸經(jīng)

    歸肺;脾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

    潤燥化痰;清熱解毒。主肺燥咳嗽;咽喉腫痛;消渴;疔癰瘡毒;藥物中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

    1.《綱目》:薺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按葛洪《肘后方》云,一藥而兼解眾毒者,惟薺苨汁濃飲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藥在諸藥中毒皆自解也。又張《朝野僉載》云,各醫(yī)言虎中藥箭,食清泥而解,野豬中藥箭,薺苨而食,物猶知解毒,何況人乎。又孫思邈《千金方》治強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后,發(fā)為癰疽,有薺苨丸。豬腎薺苨湯方,此皆《本草》所未及者,然亦取其解熱解毒之功耳,無他義。

    2.《別錄》:解百藥毒。

    3.《食醫(yī)心鏡》: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

    4.《日華子本草》:治蛇蟲咬,熱狂溫疾,?毒箭。

    5.《綱目》:主咳嗽,消渴強中,瘡毒疔腫。

    6.《飲片新參》:治虛損肺熱燥咳,生津液,養(yǎng)胃退蒸。

    7.《科學的民間藥草》:適合于咽喉炎、急件氣管炎等,粘滑祛痰。

    8.《浙江中藥手冊》:清肺火,化燥痰,治肺熱咳嗽,療心胸結(jié)熱。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枝藻來源藻類紅藻門叉枝藻Gymnoganyrus flablliformis Harv.,以葉狀體入藥。功能主治為瓊膠的輔助原料,并用作緩瀉劑。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叉枝藻拼音注音Chā Zhī Zǎo別......
  • 拼音注音Chā Zhī Yā Cōnɡ別名苦葵鴉蔥、羊奶及及、散枝鴉蔥、分枝鴉蔥來源菊科叉枝鴉蔥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以鮮植物汁液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性味苦,寒。注意根有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歧繁縷拼音注音Chā Qí Fán Lǚ來源石竹科叉歧繁縷Stellaria dichotoma L.,以根、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華北、西北、四川。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治盜汗骨蒸,結(jié)核潮熱,久瘧發(fā)熱。用法用......
  • 《中藥大辭典》:吹云草拼音注音Chuī Yún Cǎo別名莎蘿莽(《種子植物名稱》),一碗泡、公兒草(《廣西藥植名錄》),過山蛇、斬蛇劍(《廣西植物名錄》。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遠志科植物齒果草的全草。秋季采收,曬干,切段。生境分布生于......
  • 《全國中草藥匯編》:吹火筒拼音注音Chuī Huǒ Tǒnɡ別名尖葉繡球菊、狹葉繡球菊來源薔薇科吹火筒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acuminata Franch.,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