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無患樹蔃

    《中藥大辭典》:無患樹蔃拼音注音Wú Huàn Shù Qiánɡ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樹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無患子"條。

    功能主治

    治外感發(fā)熱,咳嗽,吐血,白濁,白帶。

    ①《嶺南采藥錄》:"吐血,合瘦豬肉煎湯飲。"

    ②《南寧市藥物志》:"為蛇傷要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含漱。

    復(fù)方

    ①治外感發(fā)熱,傷風(fēng)咳嗽,勞傷咳血,消化不良:無患樹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雙單鵝喉:無患樹蔃三兩。搗爛或切片,煎水含漱。

    ⑧治白濁、白帶:無患樹蕷四兩。曬干,煮雞食。

    ④治毒蛇咬傷:無患樹蔃一兩,黃牛木根一兩,六月雪根五錢,山芝麻五錢,生蕹菜頭四兩。煎服。(②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無患樹蔃拼音注音Wú Huàn Shù Qiánɡ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Soapberry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分布于華東、中南至西南地區(qū)。各地寺廟、庭園和樹邊常見栽培。

    原形態(tài)

    無患子 落葉大喬木,高可達(dá)20多米。嫩枝綠色,無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連柄長25-45cm或更長,葉軸上面兩側(cè)有直槽;小葉5-8對,通常近對生,小葉柄長約0.5cm;葉片薄紙質(zhì),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稍呈鐮形,長7-15cm或更長,寬2-5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腹面有光澤,兩面無毛或背面被微柔毛?;ㄐ蝽斏?,圓錐形;花小,輻射對稱;萼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大的長約0.2cm,外面基部被疏柔毛;花瓣5,披針形,有長爪,長約0.25cm,外面基部被長柔毛或近無毛,鱗片2個,小耳狀;花盤碟狀,無毛;雄蕊8,伸出,花絲中部以下密被長柔毛;子房無毛。核果肉質(zhì),果的發(fā)育分果爿近球形,直徑2-2.5cm,橙黃色,干時變黑。種子球形,黑色,堅(jiān)硬?;ㄆ诖杭?,果期夏秋。

    歸經(jīng)

    心;肺;腎經(jīng)

    性味

    苦;辛;涼

    功能主治

    宣肺止咳;解毒化濕。主外感發(fā)熱;咳喘;白濁;帶下,咽喉腫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煎水含漱。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吐血,合瘦豬肉煎湯飲。

    2.《南寧市藥物志》:為蛇傷要藥。

    3.《嶺南采藥錄》:治外感發(fā)熱,傷風(fēng)咳嗽,勞傷咳血,消化不良。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別名芭蕉、牙蕉、板蕉來源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莖和花入藥。根及莖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夏秋采花蕾,多鮮用。性味淡,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
  • 《中藥大辭典》:芭蕉子拼音注音Bā Jiāo Zǐ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種子。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性味子生食:大寒;仁:性寒。注意子生食發(fā)冷病。功能主治子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暴之令口開,春取仁,食之,通血脈,填骨髓......
  • 《中藥大辭典》: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別名芭蕉頭(《分類草藥性》)。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全年可采。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園及農(nóng)舍附近。分布山東以至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原形態(tài)芭蕉(《漢書》文穎注),又名:巴且......
  • 《中藥大辭典》:芭蕉油拼音注音Bā Jiāo Yóu別名芭蕉汁(《衛(wèi)生雜興》),芭蕉樹水(《中級醫(yī)刊》(5):57,1959)。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莖中的液汁。于莖干近根部切一直徑約5厘米的小孔,即有灰黑色之液汁滲出,插以......
  • 《中藥大辭典》:芭蕉花拼音注音Bā Jiāo Huā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性味甘談微辛,涼。①《滇南本草》:“性溫,味酸咸。“②《江西草藥》:“性涼,味淡?!阿邸顿F州草藥》:“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