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尼參

    拼音注音Wū Ní Shēn別名

    黑乳參、烏圓參、開烏參、大烏參、乳房參、烏乳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參科動物黑乳海參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olothuria nobilis(Selenka)[Microthele nobilis(Selenka)]

    采收和儲藏:潛水員下水捕撈多在春、秋季,也可以拖網(wǎng)捕撈,但對資源破壞大,多禁用。捕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腔內(nèi)泥沙、血污,在鹽水中煮約1h,撈起放冷。經(jīng)曝曬或烘焙至八九成干時,再加蓬葉汁中略者,至顏色轉(zhuǎn)黑時取出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時全體為黑色,觸手黃色。背面散生少數(shù)灰白色斑點,腹面色較淺。多棲息于珊瑚礁內(nèi)有海草的沙底或匍匐在珊瑚上。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島等地。

    原形態(tài)

    黑乳海參,體寬而厚,兩端鈍圓,一般長25-30cm。體兩側(cè)各有數(shù)條橫線和數(shù)個大的乳房狀突起,背面散生少數(shù)小疣。腹面平坦,管足很密,排列不規(guī)則。。肛門偏于背面,周圍有5組小疣。皮內(nèi)淺層的骨片,主要是桌形體,底盤方型,邊緣光滑,中央有一大孔,周圍有1列小孔,塔部矮鈍,頂端有多數(shù)小齒。深層的骨片較密,主要是中空的紡錘形穿孔體。

    性味

    示甘;咸;性溫

    功能主治

    補(bǔ)腎;滋陰;通乳。主身體虛弱;水腫;痛經(jīng);產(chǎn)后乳少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燉湯,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皬?fù)方治瀉?。喊投蛊?、......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