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全國中草藥匯編》:蘋拼音注音Pínɡ別名

    田字草、四葉草、四葉蓮、四葉菜、四葉蘋、十字草、破銅錢、水銅錢

    來源

    蘋科蘋屬植物Marsilea quadrifolia L.,以全草入藥。春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安神,截瘧。用于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肝炎,神經(jīng)衰弱,急性結(jié)膜炎;外用治乳腺炎,瘧疾,疔瘡癤腫,蛇咬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蘋拼音注音Pínɡ別名

    賓草(《山海經(jīng)》),大萍(陶弘景),芣菜(《本草拾遺》),四葉菜(《卮言》),田字草、破銅錢(《綱目》),四眼菜(《分類草藥性》),四葉草(《天寶本草》),夜合草(《廣州植物志》),水對菜(《陸川本草》),夜關(guān)門(《重慶草藥》),水草頭、水金花頭、野連菜、十字草、夜里串、夜爬山(《上海常用中草藥》),水羚羊、四瓣蓮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水浮錢、四蝶草、四面金錢草(《福建中草藥》)。

    出處

    《吳普本草》

    來源

    為蘋科植物全草。春、夏、秋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靜止淺水里。常見于水池或稻田中。溫帶及亞熱帶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泥中,細(xì)長而柔軟,不實葉具長柄,長7~20厘米,葉柄頂端有小葉4片,十字形,對生,薄紙質(zhì);小葉倒三角形,長與寬1~3厘米,先端渾圓,全緣,葉脈叉狀,下面淡褐色,有腺狀鱗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圓形,長2~4毫米,被毛,于葉柄基部側(cè)出,通常2、3個叢集,柄長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連;果內(nèi)有孢子囊群約15個,每個孢子囊群具有少數(shù)大孢子囊,其周圍有數(shù)個小孢子囊。孢子期:夏秋。

    性味

    甘,寒。

    ①《綱目》:"甘,寒滑,無毒。"

    ②《食物本草匯纂》:"味辛酸,寒,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甘咸,寒滑。"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解毒,止血。治風(fēng)熱目赤,腎炎,肝炎,瘧疾,消渴,吐血,衄血,熱淋,尿血,癰瘡,瘰疬。

    ①《本草拾遺》:"搗絞取汁飲,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熱瘡。"

    ②《醫(yī)林纂要》:"除煩,解熱,消痰,行水。"

    ③《分類草藥性》:"治婦女紅崩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退火消腫。"

    ④《天寶本草》:"清心解熱,去火毒。治螬疳,敷瘡,撥云散霧。"

    ⑤《陸川本草》:"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血熱。"

    ⑥《南寧市藥物志》:"治熱淋。"

    ⑦《四川中藥志》:"治火眼紅腫,牙齦疼痛,熱淋尿血,除瘰疬、痔瘡和癰腫。"

    ⑧《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退癀定痛,行氣逐瘀。治水腫腳氣,熱癤瘡毒,跌打扭傷,蟲螫咬傷及癰疔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大劑量3~5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火赤眼,腎炎、水氣腳腫、肝炎:田字草三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瘧疾:鮮田字草三至五兩。發(fā)作前三小時水煎服;或用鮮全草揉細(xì),發(fā)作前數(shù)小時塞鼻。(《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消渴:蘋(暴干),栝樓等分。以人乳為丸。(《本草拾遺》)

    ④治吐血:鮮田字草二兩,鴨肝一只。共搗爛,開水燙熱頓服。(《陸川本草》)

    ⑤治熱瘡,腫毒:鮮蘋葉一握。洗凈并搗勻,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婦女陰道紅腫:四葉草五兩。煎水兌白糖服。(《重慶草藥》)

    ⑦治疔瘡:鮮田字草搗爛外敷,每日換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毒蛇咬傷:㈠鮮田字草全草適量,加雄黃末三錢,搗敷傷口周圍。㈡田字草(鮮全草)二至三兩,搗絞汁。冷開水送服,渣敷傷處。(《福建中草藥》)

    ⑨治外傷腰痛:先將鮮蘋全草六錢至一兩,和醋同炒,然后酌加水煎,溫服。(《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蘋拼音注音Pínɡ別名

    薲草、大萍、四葉菜、田字草、破銅錢、四眼草、四葉草、田子草、夜合草、水對草、四瓣草、夜關(guān)門、水羚羊、四瓣連船、水浮錢、四蝶草、山田芝、四面金錢草、水草頭、水金花頭、野連菜、十字草、夜里串、水對菜、青萍、水靈臺、月字草、田薺、田漿味酸酸、水吐絲、四葉蘋

    出處

    蘋,首見于《山海經(jīng)》。

    1.《綱目》將之列入水草類,云:“蘋乃四葉菜也,葉浮水面,根連水底,其莖細(xì)于莼、荇,其葉大如指頂,面青背紫,有細(xì)紋,頗似馬蹄決明之葉,四葉合成,中折十字,夏秋開小白花?!?.《植物名實圖考》云:“蘋,四葉合成一葉,如田字形?!币陨纤黾案綀D,其原植物與本品一致。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蘋科植物蘋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rsilea quadrifolia L.[M.brownii A.Br.]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塘或溝邊、水田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5-20cm。根莖細(xì)長,橫生,分叉,頂部有淡褐色毛,莖節(jié)遠離,向上生長1至數(shù)葉。葉柄長5-20cm;小葉4片,草質(zhì),無毛,倒三角形,浮于水面;葉脈扇形,網(wǎng)狀,網(wǎng)眼狹長。葉柄基部生有1或分叉短柄,先端生有孢子果,果長圓腎形,幼時被密毛,后變無毛;孢子囊多數(shù),大、小同生于一個孢子果內(nèi)壁的囊托上,大孢子囊有一個大孢子,小孢子囊內(nèi)有多數(shù)小孢子。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莖細(xì)長,多分枝。葉柄纖細(xì),長3-18cm,光滑,棕綠色;小葉4片,卷縮,展開后呈田字形,小葉片倒三角形,長約1.6cm,寬約1.7cm,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 (1) 葉片橫切面;上、下表皮細(xì)胞各1列,類面形或不規(guī)則形。柵欄細(xì)胞1列,排列不緊密;海綿組織為多列薄壁細(xì)胞,排列疏松,形成大型氣室。外韌型維管束較小,平行排列。

    (2)根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排列整齊。皮層外側(cè)有大型氣室散在。木質(zhì)部排列成環(huán),由管胞組成,其內(nèi)外均有韌皮部和內(nèi)皮層,外側(cè)內(nèi)皮層凱氏點明顯。皮層及髓部均由薄壁細(xì)胞組成。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長鏈脂肪族化合物及含量較高的蛋白質(zhì)成分,還含22(29)-何帕烯[22(29)-hopene],17(21)-何帕烯[17(21)- hopene],9(11)-羊齒烯[9(11)-fernene],香豆精(coumarin),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3,5-二羥基苯甲(3,5-resor- cylic acid),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藥理作用

    煎劑、酊劑對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抗菌能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虏《疽嘤幸种谱饔谩?/p>歸經(jīng)

    肺、肝、腎經(jīng)。

    性味

    甘、性寒。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止血,除煩安神。。主水腫;熱淋;小便不利;黃疸;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白帶;月經(jīng)量多;心煩不眠;消渴;感冒;小兒夏季熱;痛腫瘡毒;瘰疬;乳腺炎;咽喉腫痛;急性結(jié)膜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60-9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復(fù)方

    《綱目》:“蘋本作薲。《左傳》:蘋蘩蘊藻之菜,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則薲有賓之之義,故字從賓。其草四葉相合,中折十字,故俗呼為四葉菜、田字草、破銅錢,皆象形也。諸家本草皆以蘋注水萍,蓋由蘋、萍二字,音相近也?!庇衷唬骸跋那镩_小白花,故稱白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叢枝蓼拼音注音Cónɡ Zhī Liǎo別名水紅辣蓼、辣蓼(《全展選編·傳染病》)。出處《全展選編·內(nèi)科》來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溪邊或陰濕處。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叢枝蓼,又名:簇蓼。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
  • 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別名鐵牛入石、竹葉牛奶仔、母豬精、細(xì)葉牛奶樹、石榕、奶汁草來源??茀裁臚icus comata Hand.-Mazz.,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廣東、貴州。性味甘、微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行氣,健脾利濕。主......
  • 《中藥大辭典》:叢毛榕根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 Gēn別名鐵牛入石、竹葉牛奶仔、小葉鉆石風(fēng)、奶汁草(《福建中草藥》)。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浦参飬裁诺母?。生境分布生于山林陰處。分布貴州、廣西、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
  • 拼音注音Chuàn Zhū ěr Yè Tái別名列胞耳葉苔、地蓬草、樹青苔來源藥材基源:為耳葉苔科植物串珠耳葉苔的植物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Dum.subsp.moniliata(Reinw......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別名萬年、小羊芋。來源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塊節(jié)風(fēng)仙花莖基部膨大的節(jié)。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atiens pinfanens Hook.f.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取下基部莖節(jié)的膨大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