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百蕊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蕊草拼音注音Bǎi Ruǐ Cǎo別名

    一棵松、鳳芽蒿、青龍草、珊瑚草、打食草、石菜子、松毛參、小草、白風(fēng)草

    來源

    為檀香科百蕊草屬植物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凈曬干。

    性味

    辛、苦、澀,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解署。用于腸炎,肺膿瘍,扁桃體炎,中署,急性乳腺炎,淋巴結(jié)結(jié)核,急性膀胱炎。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百蕊草拼音注音Bǎi Ruǐ Cǎo別名

    百乳草(《本草圖經(jīng)》),地石榴(《貴州民間方藥集》),小草(《全展選編·內(nèi)科》)。

    出處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全草。春、夏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在田野及山區(qū)沙地邊緣和草地中。分布我國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半寄生草本,高15~30厘米?;慷喾种?,枝柔細(xì),有棱條。葉互生;線形而尖,長2~5厘米,寬約2毫米,具1脈?;ㄐ?,腋生;具1苞片和2小苞片;花被鐘狀,綠白色,5裂,偶4裂;雄蕊與裂片同數(shù),著生于裂口內(nèi)面,并與裂片對(duì)生;子房下位,柱頭頭狀。堅(jiān)果球形,徑約2毫米,花被宿存,網(wǎng)紋顯著?;ㄆ?月。果期5月。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補(bǔ)腎澀精。治急性乳腺炎,肺炎,肺膿瘍,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腎虛腰痛,頭昏,遺精,滑精。

    ①《國藥提要》:"治頭瘡及頸淋巴腺炎。"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頭昏體弱,腰痛,遺精,滑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泡酒。

    復(fù)方

    ①治腎虛腰痛頭暈:地石榴一兩。泡酒服。(《貴州草藥》)

    ②治急性乳腺炎:小草十五至二十株。煎水三百毫升,以米酒一杯送服。(《全展選編·內(nèi)科》)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各種急性炎癥:取百蕊草全草(干品)煎服。春、夏采集者,每日0.5~2兩;秋季采集者,每日2~3兩(小兒酌減)。治療各種急性炎癥計(jì)30余種,200余例,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其中急性乳腺炎44例,痊愈31例,顯效9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2例,平均療程4天;大葉性肺炎40例,痊愈30例,顯效2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7例,平均療程12天,治愈病例體溫恢復(fù)正常平均2.5天,X線胸片檢查局部炎癥吸收平均12.7天;肺膿瘍14例,痊愈7例,顯效及好轉(zhuǎn)各1例,無效5例,治愈病例體溫恢復(fù)正常平均6天,X線胸片檢查局部炎癥吸收平均28天。其它如化膿性心包炎、腦外傷感染、皮膚膿腫、支氣管肺炎等,效果亦好。據(jù)觀察,藥材以春、夏采集者療效較高;煎藥時(shí)火力不宜過大,煮沸時(shí)間不宜過長;對(duì)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鏈球菌所引起的疾病,如乳腺炎、肺炎、肺膿瘍、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較好;對(duì)于大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如急性泌尿系感染,效果較差.用于手術(shù)后預(yù)防感染,亦有效果。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百蕊草拼音注音Bǎi Ruǐ Cǎo別名

    百乳草、地石榴、草檀、積藥草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或其變種長梗百蕊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Thesium chinense Turcaz.2.Thesium chineuse Turcz.var.longipedun-culatum Chu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拔取全草,去凈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沙地草叢中或石坎邊。

    2.生于草坡。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至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qū)。

    2.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廣東、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1.多年生柔弱草本,高15-40cm。全株多少被白粉,無毛;莖細(xì)長,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升,有縱溝。葉線形、長1.5-3.5cm,寬0.5-1.5mm,先端急關(guān)或漸尖,具單脈?;▎我唬?數(shù),腋生;花梗短或很短,長3- 3. 5mm;苞片1枚,線狀披針形;小苞片2枚,線形,長2-6mm,邊緣粗糙;花被綠白色,長2.5-3mm,花被管呈管狀,花被裂片,先端銳尖,內(nèi)彎,內(nèi)面的微毛不明顯;推蕊不外伸;子房無柄,花柱很短。堅(jiān)果橢圓形或近球形,長或?qū)?-2.5mm,淡綠色,表面有明顯、隆起的網(wǎng)脈,先端的宿存花被近球形,長約2mm;果柄長3. 5mm?;ㄆ?月,果期6月。

    2.本變種的果柄長可達(dá)8mm,余與百蕊草相同。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多分枝,長20-40cm。根圓錐形,直徑1-4mm;表面棕黃色,有縱皺紋,具細(xì)支根。莖叢生,纖細(xì),長12-30cm,暗黃綠色,具縱棱;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1-3cm,寬0.5-15mm,灰綠色。

    小花單生于葉腋,近無梗。堅(jiān)果近球形,直徑約2mm,表面灰黃色,有網(wǎng)狀雕紋,有宿存葉狀小苞片2枚。氣微,味淡。

    以果多、色灰綠、無泥砂者為佳。

    顯微鑒別 百蕊草 莖橫切面:類圓形,有5-10棱。表皮細(xì)胞長方形,外壁稍厚。皮層外側(cè)為2-3列厚用細(xì)胞,棱處更發(fā)達(dá);薄壁細(xì)胞橢圓形或類圓形,向內(nèi)細(xì)胞漸大。中柱鞘纖維束帽狀,位于韌皮部外側(cè)。維管束外韌型。形成層通常不明顯。木質(zhì)部導(dǎo)管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3-33μm,單個(gè)散在或2-3個(gè)成群;木射線寬1列細(xì)胞,壁稍厚,木化。髓部常因薄壁細(xì)胞破裂而成空洞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xì)胞相似,類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外側(cè)常略呈乳頭狀;葉綠表皮外側(cè)被角質(zhì)層。葉肉細(xì)胞分化不明顯,薄壁細(xì)胞中含草酸鈣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木質(zhì)部發(fā)達(dá)。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xì)胞呈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平直。氣孔千軸式。葉緣細(xì)胞常見有角質(zhì)層突起。

    理化鑒別 取粉末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濾過。取濾液5ml,加少量鹽酸及鎂粉,呈橙紅色。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3,5,7,4′-四羥基黃酮-3-葡萄糖-鼠李糖甙(3,5,7,4′-tetrahydrox-yflavone-3-glucosyl-rhamn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即3,5,7,4′-四羥基黃酮-3-葡萄糖甙(3,5,7,4′-tetrahydroxyflavone-3-glucoside),山柰酚(kaempferol),丁二酸即琥珀酸(succinic acid)[1],以及生物堿、甾醇、酚類、揮發(fā)油、D-甘露醇(D-mannitol)[2]。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百蕊草素Ⅱ?qū)瘘S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琥珀酸對(duì)白色念珠菌無抑制作用。百蕊草素Ⅰ僅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歸經(jīng)

    脾;腎經(jīng)

    性味

    辛;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主風(fēng)熱感冒;中暑;肺癰;乳蛾;淋巴結(jié)結(jié)核;乳痛;癤腫;淋證;黃疽;腰痛;遺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9;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國藥提要》:治頭瘡及頸淋巴腺炎。

    2.《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頭昏體弱,腰痛,遺精,滑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Zhū Lì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高山栲的根或莖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采收和儲(chǔ)藏:根全年可采,莖皮春、夏、秋季剝?nèi)?,均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
  • 拼音注音Bái Zhū Mǔ Cài別名對(duì)主從神仙、六月雪、白膠墻、母草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陌上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indernia procudens(Drock.) Philcox[Anagalloides procu......
  • 拼音注音Bái Zhū Bí Kǒnɡ別名白側(cè)耳、圓葉蕺菜來源藥材基源:為三白草科植物白苞裸蒴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ymnotheca involucrata pei.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集,洗去泥沙,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珠樹拼音注音Bái Zhū Shù別名滇白珠樹、小透骨草、透骨香、鉆骨風(fēng)、火炭子、透骨草[云南、貴州]、滿山香、滿天香、洗澡葉、冬綠樹來源為杜鵑花科白珠樹屬植物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 (Fr......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皮拼音注音Bái Pí?jiǎng)e名牛千斤來源衛(wèi)矛科白皮Euonymus tengyuehensis W. W. Smith,以皮入藥。生境分布貴州。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止血,生肌。主治刀傷。用法用量適量水磨濃汁搽患處?;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