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石龍芮子

    《中藥大辭典》:石龍芮子拼音注音Shí Lónɡ Ruì Zǐ別名

    魯果能、地椹(《本經(jīng)》),天豆(《吳普本草》),石能(《別錄》),芮子(《本草拾遺》)。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石龍芮果實。4~7月采收。

    原形態(tài)

    形態(tài)詳"石龍芮"條。

    性味

    苦,平。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歧伯:酸。扁鶻:大寒。雷公:咸,無毒。"

    ③陶弘景:"味小辛。"

    注意

    《本草經(jīng)集注》:"大戟為之使。畏蛇蛻、吳萸。"

    功能主治

    治心熱煩渴,陰虛失精,風寒濕痹。

    ①《本經(jīng)》:"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jié),止煩渴。"

    ②《別錄》:"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失精莖冷,令人皮膚光澤,有子。"

    ③《藥性論》:"逐諸風,主除心熱躁。"

    ④《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治瘧,搗子縛手虎口及脈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石龍芮子拼音注音Shí Lónɡ Ruì Zǐ別名

    魯果能、地椹、天豆、石能、芮子

    英文名Fruit of Poisonous Buttercup出處

    出自《本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石龍芮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nunculus sceleratus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平原濕地或河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

    原形態(tài)

    石龍芮,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cm。須根簇生。莖直立,上部多分枝,無毛或疏生柔毛?;~有長柄,長3-15cm;葉片輪廓腎狀圓形,長1-4cm,寬1.5-5cm,基部心形,3深裂,有時裂達基部,中央深裂片菱狀倒卵形或倒卵狀楔形,3淺裂,全緣或有疏圓齒;側(cè)生裂片不等2-3裂,無毛;莖下部葉與基生葉相同,上部葉較小,3全裂,裂片披針形或線形,無毛,基部擴大成膜質(zhì)寬鞘,抱莖。聚傘花序有多數(shù)花;花兩性,小,直徑4-8mm,花梗長1-2cm,無毛;萼片5,橢圓形,長2-3.5mm,外面有短柔毛;花瓣5,倒卵形,長1.5-3mm,淡黃色,基部有短爪,蜜槽呈棱狀袋穴;雄蕊多數(shù),花藥卵形,長約0.2mm;花托在果期伸長增大呈圓柱形,長3-10mm,粗1-3mm,有短柔毛;心皮多數(shù),花柱短。瘦果極多,有近百枚,緊密排列在花托上,倒卵形,稍扁,長1-1.2mm,無毛,喙長0.1-0.2mm。花期4-6月,果期5-8月。

    化學成分

    果實含毛茛甙(ranunculin),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白頭翁素(anemonin),膽堿(choline),不飽和甾醇類,沒食子酚型鞣質(zhì)及黃酮類化合物。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性味

    苦;平

    注意

    《本草經(jīng)集注》:大戟為之使。畏蛇蛻、吳萸。

    功能主治

    和胃;益腎;明目;祛風濕。主心腹煩滿;腎虛遺精;陽痿陰冷;不育無子;風寒濕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3-9g,煎湯。

    各家論述

    1.《綱目》:石龍芮,乃平補之藥,古方多用之,其功與枸杞、覆盆子相埒,而世人不知用。

    2.《本草匯言》:石龍芮,補明精,祛風燥之藥也。凡相火熾盛,陰躁精虛者,以此充入諸滋補藥,服食甚良,故《本草》主風寒濕熱成痹,有潤養(yǎng)筋脈之功,主補腎益精明目,有育嗣延齡之妙。古方多用之。

    3.《本經(jīng)》: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jié),止煩渴。

    4.《別錄》: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失精莖冷,令人皮膚光澤,有子。

    5.《藥性論》:逐諸風,主除心熱躁。

    6.《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治瘧,搗子縛手虎口及脈上。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è Yuǎn別名白茨葉(《分類草藥性》),白竻花葉(《福建中草藥》)。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刺三甲“條。性味《本草求原》:“苦辛,微寒?!肮δ苤髦沃伟b腫,療瘡,疥癩,......
  • 拼音注音Bái Lè Zhī Yè別名白茨葉、白勒遠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L.)Merr.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 拼音注音Bái Fěn Jué別名小蕨萁來源蕨類中國蕨科華北粉背蕨Aleuritopteris kuhnii (Milde)Chi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寒。功能......
  • 拼音注音Bái Fěn Ténɡ別名獨腳烏桕、夜牽牛、白面水雞、青龍跌打、山葫蘆、山雞蛋、飛龍接骨來源為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白粉藤Cissus modecoides Planch. var. subintegra Gagnep.,以根、藤、葉......
  • 拼音注音Bái Fěn Dié別名白蝴蝶、粉蝶、菜白蝶英文名White butterfly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粉蝶科動物白粉蝶成蟲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eris rapae (Linnaeus )采收和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