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鼉?nèi)?/h1>

    《中藥大辭典》:鼉?nèi)?strong>拼音注音Tuó Ròu出處

    《別錄》

    來源

    為鼉科動物揚子鱷。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鼉甲"條。

    性味

    ①《綱目》:"甘,有小毒。"

    ②《醫(yī)林纂要》:"甘咸澀,微寒。"

    功能主治

    治癥瘕,疳匿,惡瘡潰爛。

    ①《別錄》:"主少氣吸吸,足不立地。"

    ②孟詵:"療驚恐及小腹氣疼。"

    ③《本草拾遺》:"主濕氣邪氣諸蠱。"

    ④《醫(yī)林纂要》:"用熬膏,潰堅拔毒,去瘀生肌。"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鼉?nèi)?strong>拼音注音Tuó Ròu英文名Chinese alligator as food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jīng)》:南人食其(鼉)肉,云色白如雞,但發(fā)冷氣痼疾。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鼉科動物揚子鱷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llgator sinensis Fauve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江河、湖泊附近沿巖蘆葦及小竹叢的地方。掘穴而居。吃魚、蝦、螺、蛙、鼠等。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揚子鱷,全長2m左右。頭及軀干部較扁平,吻鈍而寬圓,項部較細,尾長而側(cè)扁。背面近于黑綠色,散有黃斑,幼時列為明顯。腹面灰色,尾部有灰黑相間的環(huán)紋,頸部有2對具縱棱的鱗片。背部由前至后有17橫行方形鱗片,每行4-6枚,形成4-6縱行排列整齊的棱鱗;腹面有26-28橫行略呈方形的平滑鱗片,每行8-10枚;尾鱗方形,由前向后約35排,尾背前段有兩行縱鱗,后半段縱鱗合為1行,四肢較短,后肢較前肢略長,均枯木逢春以鱗片,指5,無蹼;趾4,半蹼;內(nèi)側(cè)3指、趾具爪。泄殖孔縱置,雄性交接器成單。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味甘;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化瘀;消積;殺蟲。主癥瘕;疳慝;惡瘡潰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或焙干研末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飯樹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別名薏米蘊(《嶺南采藥錄》),魚眼報(《南寧市藥物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隨時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飯樹葉“條。化學(xué)成分樹皮......
  •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別名云藊豆、四季豆、龍爪豆(《植物名實圖考》),唐豇、隱元豆(《植物學(xué)大辭典》),云豆、六月鮮、龍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白豆、粉豆(《陸川本草》)。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豆科......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塊根入藥。4~5月或10~11月菜塊根,曬干。性味苦、甘、澀,微溫。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
  • 《中藥大辭典》: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