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貒肉

    《中藥大辭典》:貒肉拼音注音Tuàn Ròu別名

    貒豬肉(《圣惠方》)。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鼬科動(dòng)物豬獾。冬季捕捉。

    生境分布

    分布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及陜西、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豬獾(《綱目》),又名:貒(《楚辭》),獾(《爾雅》郭璞注),獾豚(《本草拾遺》),地豬(《醫(yī)林纂要》),沙獾。

    體粗壯,身長(zhǎng)65~70厘米,尾長(zhǎng)14~17厘米,體重約10公斤。形似狗獾,額部寬。吻較長(zhǎng),鼻墊與上唇之間無毛。四肢粗壯,前后肢均具淡黃色的利爪。全身黑棕色而雜以白色。背毛基部白色,中段黑棕色,毛尖白色。頭部自鼻尖到頸部有一白色縱紋,兩頰從口角到頭后各有一白色短紋。耳緣白色,喉、頸部白色或黃白色。四肢棕黑。尾白色或黃白色。

    生態(tài)與狗獾相似,自平原到海拔3000米左右高山上均有。住巖洞或穴居于地下。夜間活動(dòng),性兇猛,視覺弱,嗅覺靈敏。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果實(shí)或爬蟲類、魚類、小鳥、鼠類為食,亦吃昆蟲。春季產(chǎn)仔,每胎約4仔。

    本動(dòng)物的骨(貒骨)、脂肪油(貒膏)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歸經(jīng)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性味

    酸,平。

    ①《食療本草》:"平,味酸。"

    ②《綱目》:"甘酸,平,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甘咸,平。"

    功能主治

    補(bǔ)脾胃,利水道。治虛勞羸瘦,水脹,久痢小兒疳積。

    ①《唐本草》:"主久水脹不瘥垂死者,作羹臛食之,下水。"

    ②孟詵:"主患赤白痢多時(shí)不瘥者,可煮肉經(jīng)宿露中,明日空腹和醬食之。又瘦人可和五味煮食,令人長(zhǎng)脂肉,肥白。"

    ③《本草圖經(jīng)》:"主虛勞,行風(fēng)氣,利藏府,殺蟲。"

    ④《日用本草》:"治上氣虛乏,咳逆勞熱,和五味煮食。"

    ⑤《醫(yī)林纂要》:"補(bǔ)中,益氣血,殺蟲,治疳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

    復(fù)方

    治十種水?。贺囏i肉半斤細(xì)切。上用粳米三合,水三升,入蔥、豉、椒、姜作粥,每日空腹食之。(《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貒肉拼音注音Tuàn Ròu別名

    貒豬肉

    英文名Sand badger出處

    出自《唐本草》;《綱目》貒,即今豬獾也,處處山野間有之,穴居。狀如小豬飩形,體肥而行鈍,其耳聾,見人乃走,短足短尾,尖喙褐毛,能孔地食蟲蟻瓜果,其肉帶土氣,皮毛不如狗獾。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鼬科動(dòng)物豬獾的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rctonyx collaris F. Cuvier

    采收和儲(chǔ)藏:冬季捕捉,宰殺后,剖開,取肉。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于巖洞或挖洞而居,從平原延伸至海拔3000m的高山均可尋到其足跡。雜食,晝伏夜出。叫聲似豬叫。

    資源分布:分布一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豬獾,體長(zhǎng)60-70cm,重約10kg。鼻吻較長(zhǎng),吻端與豬鼻酷似,鼻墊與上唇間裸露,眼小,耳短圓可見。四肢短粗有力;腳底趾間具毛,但常墊裸露,趾墊5個(gè)。后腳掌裸露部位不達(dá)腳跟處。爪長(zhǎng)而彎曲,前腳爪強(qiáng)大銳利。尾較長(zhǎng),基部粗壯向末端漸變細(xì)。通體黑褐色,體背兩側(cè)及臀部雜有灰白色。吻淺褐色。頰部到耳后有一黑褐色條紋。從前額到額頂中央有一條短寬的白色條紋。兩頰在眼下各具一條污白色條紋。下額及喉部白色。針毛粗長(zhǎng)挺拔,背部毛尖棕黑。尾毛白色。體毛變化,因地區(qū),年齡等有差異。

    歸經(jīng)

    脾;肺經(jīng)

    性味

    味甘;酸;性平

    功能主治

    補(bǔ)脾胃;益氣血;利水;殺蟲。主虛勞贏瘦;咳嗽;水脹;久??;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guó)藥典》:冰片拼音注音Bīnɡ Piàn別名合成龍腦、梅片、艾粉、結(jié)片英文名BORNEOLUM SYNTHETICUM來源分機(jī)制冰片與艾片兩類。機(jī)制冰片以松節(jié)油、樟腦等為原料經(jīng)化學(xué)方法合成的龍腦;艾片為菊科艾納香屬植物大風(fēng)艾的鮮葉經(jīng)蒸氣......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冰球子別名山慈姑、山蘭來源蘭科冰球子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以假鱗莖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辛,寒。有小毒。注意本品有毒,多作外用。功能主治解毒行瘀,殺蟲消癰。主治癰疽瘡腫,......
  • 《中藥大辭典》:冰糖拼音注音Bīnɡ Tánɡ出處《綱目》來源為白沙糖煎煉而成的冰塊狀結(jié)晶。歸經(jīng)入脾、肺二經(jīng)。性味味甘,性平,無毒。功能主治補(bǔ)中益氣,和胃潤(rùn)肺。止咳嗽,化痰涎.(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5錢;含化或入......
  • 拼音注音Bīnɡ Tánɡ Cǎo別名土甘草、四時(shí)茶、米碎草來源玄參科野甘草屬植物野甘草Scoparia dulcis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疏風(fēng)止癢。用于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腸炎,細(xì)菌......
  • 拼音注音Bī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賴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eynus secalinus (Gcorgi)Tzvel.[Triticum secalinum Georgi; Aneurolepidium 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