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菖蒲蓮、紅玉簾、風雨花(《華北習見觀賞植物》),旱水仙、空心韭菜(《貴州草藥》)。
《貴州草藥》
為石蒜科植物韭蓮的全草。全年可采。
各地庭園有栽培。
多年生草本。鱗莖卵狀球形,表皮膜質(zhì),呈褐色,下面著生多數(shù)細根。葉互生或簇生;葉片線形,長12~30厘米,寬3~4厘米,平行脈。花單生,花梗上部中空,有2裂的管狀苞片;花粉紅色,漏斗狀,具明顯的筒部;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6,3枚較長,3枚較短,交互著生在花被筒的喉部;花柱絲狀突出,柱頭3裂,子房下位,2室,含多數(shù)胚珠。蒴果近球形,成熟時背部3丬裂。種子黑色,近扁平。花期6~9月。
本植物的根(旱水仙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貴州草藥》:"苦,寒。"
《貴州草藥》:"散熱解毒,活血涼血。治跌傷紅腫,毒蛇咬傷,吐血,血崩。"
外用:搗敷患處。內(nèi)服:煎湯,1~2兩。
菖蒲蓮、紅玉簾、風雨花、旱水仙、空心韭菜、獨蒜
出自《貴州草藥》
藥材基源:為石蒜科植物韭蓮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Z.carinata Herb.]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可采收全草,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各地庭園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chǎn)南美。
韭蓮 多年生草本。鱗莖卵狀球形,直徑2-3cm,表皮膜質(zhì),呈褐色,下面著生多數(shù)細根?;~常數(shù)枚簇生;葉片線形,扁平,長15-30cm,寬6-8cm?;▎紊诨ㄇo頂端,玫瑰紅色或粉紅色;總苞片佛焰苞狀,常帶淡紫紅色,長4-5cm,下部合生成管;花梗長2-3cm;花被裂片6,倒卵形,長3-6cm,先端略尖;雄蕊6,長為花被的2/3-4/5,花藥丁字形著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柱頭深3裂。蒴果近球形;種子黑色,近扁平?;ㄆ?-9月。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和陽光,耐半陰和潮濕,較耐寒,宜在排水良好有機質(zhì)豐富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栽培技術(shù) 用分球繁殖。春季一般用3-4枚鱗莖叢植,上端稍露出土面,栽植距離約10cm,發(fā)芽生長前充分灌水。 田間管理 生長期注意中耕除草。盆栽植株2-3年后,應(yīng)將鱗莖取出,進行地栽培養(yǎng)1-2年,使鱗莖復(fù)壯。
全草含煙胺(nicotianamine)等氨基酸。鮮莖含抗P388淋巴瘤的活性成分:水鬼蕉堿(pancratistatin),球莖含石蒜堿(lycorine),雪花蓮堿(galanthine),網(wǎng)球花胺(haemanthamine),漳州水仙堿(pretazettine),韭菜蓮堿( carinatine)。
抗腫瘤作用 韭蓮中的水鬼蕉堿對小鼠P388淋巴白血病有治療作用。該化合物0.78-3.12mg/kg,其抗腫瘤作用是對照組的135%-150%。體外試驗中ED50<0.01μm/ml。
苦;寒
活血涼血;解毒消腫。主吐血;便血;崩漏;跌傷紅腫;瘡癰紅腫;毒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菖蒲蓮、紅玉簾、風雨花(《華北習見觀賞植物》),旱水仙、空心韭菜(《貴州草藥》)。
出處《貴州草藥》
來源為石蒜科植物韭蓮的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各地庭園有栽培。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鱗莖卵狀球形,表皮膜質(zhì),呈褐色,下面著生多數(shù)細根。葉互生或簇生;葉片線形,長12~30厘米,寬3~4厘米,平行脈。花單生,花梗上部中空,有2裂的管狀苞片;花粉紅色,漏斗狀,具明顯的筒部;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6,3枚較長,3枚較短,交互著生在花被筒的喉部;花柱絲狀突出,柱頭3裂,子房下位,2室,含多數(shù)胚珠。蒴果近球形,成熟時背部3丬裂。種子黑色,近扁平。花期6~9月。
本植物的根(旱水仙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貴州草藥》:"苦,寒。"
功能主治《貴州草藥》:"散熱解毒,活血涼血。治跌傷紅腫,毒蛇咬傷,吐血,血崩。"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患處。內(nèi)服:煎湯,1~2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賽番紅花拼音注音Sài Fān Hónɡ Huā別名菖蒲蓮、紅玉簾、風雨花、旱水仙、空心韭菜、獨蒜
英文名Herb of Rosepink Zephyrlily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石蒜科植物韭蓮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Z.carinata Herb.]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可采收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各地庭園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chǎn)南美。
原形態(tài)韭蓮 多年生草本。鱗莖卵狀球形,直徑2-3cm,表皮膜質(zhì),呈褐色,下面著生多數(shù)細根?;~常數(shù)枚簇生;葉片線形,扁平,長15-30cm,寬6-8cm?;▎紊诨ㄇo頂端,玫瑰紅色或粉紅色;總苞片佛焰苞狀,常帶淡紫紅色,長4-5cm,下部合生成管;花梗長2-3cm;花被裂片6,倒卵形,長3-6cm,先端略尖;雄蕊6,長為花被的2/3-4/5,花藥丁字形著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柱頭深3裂。蒴果近球形;種子黑色,近扁平?;ㄆ?-9月。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和陽光,耐半陰和潮濕,較耐寒,宜在排水良好有機質(zhì)豐富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栽培技術(shù) 用分球繁殖。春季一般用3-4枚鱗莖叢植,上端稍露出土面,栽植距離約10cm,發(fā)芽生長前充分灌水。 田間管理 生長期注意中耕除草。盆栽植株2-3年后,應(yīng)將鱗莖取出,進行地栽培養(yǎng)1-2年,使鱗莖復(fù)壯。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煙胺(nicotianamine)等氨基酸。鮮莖含抗P388淋巴瘤的活性成分:水鬼蕉堿(pancratistatin),球莖含石蒜堿(lycorine),雪花蓮堿(galanthine),網(wǎng)球花胺(haemanthamine),漳州水仙堿(pretazettine),韭菜蓮堿( carinatine)。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 韭蓮中的水鬼蕉堿對小鼠P388淋巴白血病有治療作用。該化合物0.78-3.12mg/kg,其抗腫瘤作用是對照組的135%-150%。體外試驗中ED50<0.01μm/ml。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活血涼血;解毒消腫。主吐血;便血;崩漏;跌傷紅腫;瘡癰紅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