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杉皮

    《中藥大辭典》:杉皮拼音注音Shān Pí出處

    杉木皮《分類草藥性》。

    來源

    為杉種植物樹皮。

    功能主治

    治水腫,腳氣,金瘡,漆瘡,燙傷。

    ①《綱目》:"治金瘡血出及湯火傷灼,取老樹皮燒存性研敷之,或入雞子清調(diào)敷。"

    ②《分類草藥性》:"洗漆瘡。治五種水腫。"

    ③《重慶草藥》:"煎湯內(nèi)服,外熏洗。治各種腫癥,風(fēng)丹,漏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外用:煎水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腳干腫:杉皮、防已、木瓜、苡仁各一兩。煎水服。(《重慶草藥》)

    ②治風(fēng)丹:杉皮、紅浮漂,煎水外洗。(《重慶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杉皮拼音注音Shān Pí別名

    杉木皮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杉科植物杉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廣泛栽培于我國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qū)。

    原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dá)30m,胸圍達(dá)2.5-3m。幼樹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樹皮灰褐色,裂成長條片脫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對生或輪生。葉在主枝上輻射伸展,在側(cè)枝上排成二列狀,條狀披針形,革質(zhì),微彎,堅硬,長2-6cm,邊緣有細(xì)齒,上面中脈兩側(cè)有窄氣孔帶、下面沿中脈兩側(cè)各有1條白粉氣孔帶。雌雄同株;雄球花圓錐狀,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4個集生枝頂,卵圓形,苞鱗與珠鱗結(jié)合而生,珠鱗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圓形,長2.5-5m,徑3-4cm,苞鱗三角狀寬卵形,宿存。種子長卵形,扁平,長6-8mm,寬約5mm,暗褐色,兩側(cè)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性狀

    性狀鑒別 呈板片狀或扭曲的卷狀,大小不一,外表面灰褐色或淡褐色,具粗糙的裂紋,內(nèi)表面棕紅色,稍光滑。干皮較厚,枝皮較薄。氣微,味澀。

    性味

    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

    利濕;消腫解毒。主水腫;腳氣;漆瘡;流火;燙傷;金瘡出血;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煎湯,10-30g.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治金瘡血出及湯火傷灼,取老樹皮燒存性研敷之,或入雞子清調(diào)敷。2.《分類草藥性》:洗漆瘡。治五種水腫。

    3.《重慶草藥》:煎湯內(nèi)服,外熏洗。治各種腫癥,風(fēng)丹,漏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ēnɡ Gāo Zhú別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英文名Punting Pole Bambusa出處始載于《廣西藥用植物名錄》。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掌篙竹的葉、葉芽或莖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pervariab......
  • 《中藥大辭典》:春不見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別名一朵云(《陜西中草藥》)出處《陜西中草藥》來源為陰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帶根全草。春、冬采挖,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陰濕處。分布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 《中藥大辭典》: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Yóu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內(nèi)服:同人乳蒸化,2~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 拼音注音Chūn Shā Huā別名砂仁花(《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性狀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體呈淡紫色,花朵細(xì)軟而??;花序梗長20~30厘米,有節(jié);切段者長2厘米。稍有香氣。性味《中國醫(yī)學(xué)大......
  • 拼音注音Chūn Huā Mù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車輪梅的枝葉或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戒溪邊灌木叢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貴州、云南、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車輪梅,又名:春花、石斑木、雷公樹、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