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為柏科植物刺柏的根或果實(shí)。根,秋冬采收。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
生于向陽雜木林間,亦有栽培。分布于江蘇、安徽、福建、江西、臺灣、湖北、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刺柏,又名:刺松、短柏木、杉柏。
常綠喬木或灌木。小枝下垂,常有棱脊;冬芽顯著。3葉輪生,線狀披針形,長1.2~2.5厘米,寬1.2~2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有關(guān)節(jié),不下延,上面稍凹,中脈微隆起,綠色,其兩側(cè)各有1條白色氣孔帶,較綠色邊緣稍寬,兩條白色氣孔帶在葉片之先端合為1條;下面有縱鈍脊。球花單生于葉腋。球果近球形或?qū)捖研?,長O.6~1厘米,徑0.6~0.9厘米,成熟時(shí)淡紅色或淡紅褐色,有白粉,頂端有時(shí)開裂。種子通常3粒,半月形,無翅,有3~4棱脊?;ㄆ?~5月。果期次年10~11月。
江西《草藥手冊》:"苦,寒。"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yàn)方選編》:"治皮膚癬癥,低熱不退。"
治麻疹發(fā)透至手足出齊后,疹點(diǎn)不按期收沒,身熱不退:山刺柏根四至五錢,金銀花藤、夏枯草各三至四錢。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葉如針、刺人、故稱刺柏、刺松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刺柏的根及根皮或枝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
采收和儲藏:根,秋、冬季采收,或剝?nèi)「ぃ恢θ~,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中或成小片稀疏純林。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常綠喬木或灌木,高達(dá)12m。樹皮褐色,枝斜展或近直展。樹冠窄塔形或窄圓錐形。小枝下垂,常有棱脊,冬芽顯著。葉全為刺形,3葉輪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2-2cm,稀達(dá)3.2cm,寬1-2cm,先端漸尖,具銳尖頭,具銳尖頭,上面微凹,中脈隆起,綠色,兩側(cè)各有1條白色、稀為紫色或淡綠色氣孔帶,氣孔帶較綠色邊帶稍寬,在葉端匯合,下面綠色,有光澤,具縱鈍脊。球花單生葉腋。球果近球形或?qū)捖褕A形,長6-10mm,徑6-9mm,先端有時(shí)開裂,熟時(shí)淡紅色或淡紅褐色,被白粉或脫落。種子半月形,具3-4棱脊,近基部有3-4樹脂槽。
心材含α-歐側(cè)柏酚(α-thujaplicin),β-歐側(cè)柏酚和香柏素(nootkatin)等。
苦;性寒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主麻疹高熱;濕疹;癬瘡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yàn)方選編》:治皮膚癬癥,低熱不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柏科植物刺柏的根或果實(shí)。根,秋冬采收。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向陽雜木林間,亦有栽培。分布于江蘇、安徽、福建、江西、臺灣、湖北、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刺柏,又名:刺松、短柏木、杉柏。
常綠喬木或灌木。小枝下垂,常有棱脊;冬芽顯著。3葉輪生,線狀披針形,長1.2~2.5厘米,寬1.2~2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有關(guān)節(jié),不下延,上面稍凹,中脈微隆起,綠色,其兩側(cè)各有1條白色氣孔帶,較綠色邊緣稍寬,兩條白色氣孔帶在葉片之先端合為1條;下面有縱鈍脊。球花單生于葉腋。球果近球形或?qū)捖研?,長O.6~1厘米,徑0.6~0.9厘米,成熟時(shí)淡紅色或淡紅褐色,有白粉,頂端有時(shí)開裂。種子通常3粒,半月形,無翅,有3~4棱脊?;ㄆ?~5月。果期次年10~11月。
性味江西《草藥手冊》:"苦,寒。"
功能主治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yàn)方選編》:"治皮膚癬癥,低熱不退。"
復(fù)方治麻疹發(fā)透至手足出齊后,疹點(diǎn)不按期收沒,身熱不退:山刺柏根四至五錢,金銀花藤、夏枯草各三至四錢。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刺柏拼音注音Shān Cì Bǎi別名葉如針、刺人、故稱刺柏、刺松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刺柏的根及根皮或枝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
采收和儲藏:根,秋、冬季采收,或剝?nèi)「ぃ恢θ~,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中或成小片稀疏純林。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或灌木,高達(dá)12m。樹皮褐色,枝斜展或近直展。樹冠窄塔形或窄圓錐形。小枝下垂,常有棱脊,冬芽顯著。葉全為刺形,3葉輪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2-2cm,稀達(dá)3.2cm,寬1-2cm,先端漸尖,具銳尖頭,具銳尖頭,上面微凹,中脈隆起,綠色,兩側(cè)各有1條白色、稀為紫色或淡綠色氣孔帶,氣孔帶較綠色邊帶稍寬,在葉端匯合,下面綠色,有光澤,具縱鈍脊。球花單生葉腋。球果近球形或?qū)捖褕A形,長6-10mm,徑6-9mm,先端有時(shí)開裂,熟時(shí)淡紅色或淡紅褐色,被白粉或脫落。種子半月形,具3-4棱脊,近基部有3-4樹脂槽。
性狀心材含α-歐側(cè)柏酚(α-thujaplicin),β-歐側(cè)柏酚和香柏素(nootkatin)等。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主麻疹高熱;濕疹;癬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yàn)方選編》:治皮膚癬癥,低熱不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