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狗骨

    《全國中草藥匯編》:狗骨拼音注音Gǒu Gǔ別名

    犬骨

    來源

    犬科動物Canis familiaris L.的骨骼。藥用以四肢骨為佳,四季可收,懸掛當風處晾干。

    性狀

    質堅實,不甚沉重,白色或微黃色(久置或受熱后則顯油浸色),斷面不平整,骨髓不明顯。

    性味

    辛、咸,溫。

    功能主治

    祛風濕,強筋骨。用于風濕關節(jié)痛,腰腿酸軟。

    用法用量

    散劑2~3錢;酒劑1~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狗骨拼音注音Gǒu Gǔ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犬科動物骨頭。狗殺死后,剔去骨胳上的筋肉,將骨掛于當風處晾干。不能曝曬,以免走油變色。

    性狀

    骨質堅實,不甚沉重,白色或微黃色,斷面不平正,內(nèi)心網(wǎng)狀髓質不明顯。以四肢骨為佳。

    化學成分

    狗骨的化學組成,因骨的種類等而有差異。新鮮的骨約含:水分50%,脂肪16%,骨膠原12%,無機物22%。無機物中大約一半以上是磷酸鈣,次之是碳酸鈣(約10%)和磷酸鎂(約2%);又氟化鈣含率雖低,但仍是骨的重要成分。

    性味

    甘,溫。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咸,無毒。"

    功能主治

    健脾和絡,活血生肌。治風濕痛,腰腿無力,四肢麻木,久痢,瘡瘺,凍瘡。

    ①《別錄》:"燒灰療下利,生肌。"

    ②陶弘景:"燒屑療諸瘡瘺及妒乳癰腫。"

    ③《本草拾遺》:"煎為粥,熱補,令婦人有子。"

    ④《蜀本草》:"主補虛,小兒驚癇,止下利。"

    ⑤《綱目》:"燒灰,米飲日服,治休息久??;豬脂調,敷鼻中瘡。"

    ⑥《四川中藥志》:"治風濕關節(jié)痛,冷骨風痛,腰腿無力及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浸酒或燒存性研末,3~5錢。外用:燒灰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產(chǎn)后煩悶不食:白犬骨燒之,搗篩,以水和服方寸匕。(《千金翼方》白犬骨散)

    ②治凍瘡:犬骨焙灰研末,芝麻油調涂患處。(《福州市臺江區(qū)驗方匯集》)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狗骨拼音注音Gǒu Gǔ英文名Dog's Bone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犬科動物狗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is familiari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殺后,剖開,剔去骨骼上的筋骨,將骨掛于通風處晾干,不可曝曬。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狗的繁殖每年1-2次,仔數(shù)因品種而有所不同。一般2-3只,多至12只。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

    原形態(tài)

    家狗,狗是家畜之一。體形大小毛色因品種不同而異一般的狗,體格勻稱。鼻吻部較長,眼呈卵圓形,兩耳或堅或垂。四肢科研矯健,前肢5趾,后肢4趾。具爪,但爪不能伸縮。尾呈環(huán)形或鐮刀形。狗為肉食性動物,因長期馴化的結果,已變?yōu)殡s食性動物,其嗅覺與聽覺都很靈敏,記憶力很強,奔跑迅速。

    性狀

    性狀鑒別,全身骨骼約300塊,其中頭骨46塊脊柱50-53塊,肋骨和胸骨27塊,附肢骨骼176塊。狗的頭骨近似長卵形(品種不同均有差異)多為扁骨,其牙齒為42枚;枕骨1塊,蝶狀。狗的脊柱由50-53塊椎骨組成,除薦骨由3塊薦椎愈合成1塊骨外,其余脊椎均是分開的,頸柱7塊,環(huán)椎無椎體和棘突。樞椎椎體最長,棘突機時扁而高,呈長薄板狀。胸椎13塊,椎體半圓形,各胸椎體近相等,椎體前端略凸,后端凹陷,最后胸椎棘突稍向前傾。腰椎7塊,椎體上下明顯扁,薦骨3塊,骨體短寬近方形。尾椎由20-23塊尾椎骨組成,前6個尾椎有完整椎弓,以后漸消失。肋骨13對,其中真肋9對,假肋4對,肋骨體窄而厚,彎度很大。胸骨8塊,第1胸骨節(jié)最長,前端略鈍圓,最后1節(jié)前闊后窄。肩胛骨長橢圓形,兩側肩胛骨呈V字形排列。肱骨為稍螺旋形扭轉的長骨,骨體兩側稍扁。前臂由橈骨的尺骨組成,兩骨的上端和下端緊密聯(lián)接,兩骨之間很窄的肌間隙。橈骨向后壓扁,體部有兩個彎曲,上端較小,有橈骨頭呈不規(guī)則形,下端粗大,為不整齊四邊形。尺骨比橈骨長,上端較粗大,下端漸細小。腕骨7塊,掌骨5塊,指骨也為5列,除第1指骨有兩個骨節(jié)外,其他4指骨均由3個骨節(jié)組成。髂骨1對,髂骨包括髂骨、恥骨和坐骨,均尾于扁骨。股骨呈圓柱形,兩髁較粗大,前后面扁平,上端有球面狀肌骨頭,兩髁之間為一滑車面。小腿骨包括脛骨、腓骨和髕骨。脛、腓兩骨與股骨近于等長,脛骨較粗大,與腓骨相平行,其上部骨體與脛骨之間有間隙,而下部骨體扁平,密集脛骨。后足骨包括附骨、跖骨和趾骨。跗骨7枚,排成2列。跖骨與趾骨在排列上與前足的掌骨、指骨相似,趾骨多為4列,第1趾骨缺少。狗骨的骨質堅實,不甚沉重,白色或微黃白色。斷面不平坦,骨腔內(nèi)網(wǎng)狀髓質不明顯,骨質顯油潤?;馃行瘸粑丁?/p>化學成分

    化學組成,因骨的種類等而有差異新鮮的骨約含:水分50%,脂肪16%,骨膠原(collagen)12%,無機物22%,無機物中大約一半以上是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次之是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約10%)和磷酸鎂(magnesium phosphate)(約2%);又氟化鈣(calcium fluoride)含率雖低,但仍是骨的重要成分。

    炮制

    取狗骨用溫水洗凈泥土,悶潤,刮凈殘余筋肉,晾干,砸成小塊。

    歸經(jīng)

    脾;肝;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溫

    功能主治

    補腎暗無天日骨;祛風止痛;止血止痢;斂瘡生肌;。主內(nèi)濕關節(jié)疼痛;腰腿無力;四肢麻木;崩漏帶下;久痢不止;外傷出血;小兒解顱;癰腫瘡瘺;凍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浸酒或燒存性研末,每次1.5-3g 。外用:適量,煅黃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燒灰療下利,生肌。

    2.陶弘景:燒屑療諸瘡痿及妒乳癰腫。

    3.《本草拾遺》:煎為粥,熱補,令婦人有子。

    4.《蜀本草》:主補虛,小兒驚厥,止下利。

    5.《本草綱目》:燒灰,米飲日服,治休息久痢;豬脂調,敷鼻中瘡。

    6.《四川中藥志》:治風濕關節(jié)痛,冷骨風痛,腰腿無力及四肢麻木。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別名王不留行[廣西、廣東]、涼粉果、爬墻虎、木饅頭、木蓮、絡石藤、風不動來源桑科榕屬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以花序托(俗稱果實)入藥。(其不育枝為絡石藤一種,參閱“絡石藤”項下)。花序托成熟后采摘,......
  • 《中藥大辭典》: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桑科植物薜荔的根。隨時可采。曬干備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治頭痛眩暈,關節(jié)風濕痛,產(chǎn)后風。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來源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儲藏:隨時可采。割破莖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葉中。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曠野樹上或村邊殘墻破壁上或石灰?guī)r山坡上。資......
  • 拼音注音Bànɡ別名圓蚌來源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蚌科圓蚌Anodonta pacifica (Heude),以肉、貝殼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咸,涼。功能主治肉:除濕,明目。主治崩漏,帶下,痔瘡腫痛。用量4~6兩。殼:化痰消積。治反胃嘔吐,......
  • 《中藥大辭典》:蚌蘭葉拼音注音Bànɡ Lán Yè別名紅蚌蘭葉(廣東中藥》Ⅱ)出處《廣東中藥》Ⅱ來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葉。春、秋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供觀賞。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紫萬年青,又名:紫蒀、紫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