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刺梨根、絹毛薔薇
薔薇科山刺梨Rosa sericea Lindl.,以根、果實(shí)入藥。
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酸澀、甘,平。
消食健脾,止痢。主治積食腹脹,腸鳴腹瀉。
3~5錢。
刺梨根,色瓦(藏名)。
《西藏常用中草藥》
為薔薇科植物絹毛薔薇的根及果實(shí)。8~10月采根及果實(shí)。
生于山坡、路旁灌叢中。分布云南、貴州、四川、西藏等地。
落葉灌木,高1~3米。小枝灰褐色;皮刺基部常膨大。羽狀復(fù)葉互生,短枝上葉密集近叢生;小葉7~15,卵形或倒卵形,長1~2厘米,先端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絲狀柔毛;托葉線形,大部分連于葉柄上?;ò咨虻S色,單生,無苞片;萼裂片5,卵狀披針形;花瓣5,倒卵形。薔薇果球形或倒卵狀球形,紅褐色,萼裂片宿存。
甘酸澀,平。
消食健脾,止痢。治積食腹脹,腸鳴腹瀉。
內(nèi)服:煎湯,3~5錢。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絹毛薔薇的根及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a sericea Lindl.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摘果實(shí),曬干;8-10月,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3800m的山頂、山谷斜坡或向陽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絹毛薔薇 灌木,高1-2m。小枝灰褐色;皮刺散生或?qū)ι?,基部常膨大,有時密生針刺。羽狀復(fù)葉;小葉(5)7-11,連葉柄長3.5-8cm;小葉片卵形或倒卵形,長1-2cm,先端圓或截形,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絲狀柔毛;葉柄和葉軸散生小皮刺;托葉大部貼生于葉柄?;▋尚?;花單生,無苞片;花梗有毛或無毛;花白色,直徑2.5-5cm;萼裂片4,卵狀披針形,被毛或無毛;花瓣4,倒卵形,先端微凹;花柱離生,被長柔毛。果球形或倒卵狀球形,果梗不膨大,紅褐色,萼裂片宿存?;ㄆ?-6月,果期7-8月。
脾;大腸經(jīng)
甘、酸、澀;平
健脾助運(yùn),止痢。主積食腹脹;腸鳴腹瀉
內(nèi)服:煎湯,9-15g。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刺梨根、絹毛薔薇
來源薔薇科山刺梨Rosa sericea Lindl.,以根、果實(shí)入藥。
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性味酸澀、甘,平。
功能主治消食健脾,止痢。主治積食腹脹,腸鳴腹瀉。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山刺梨拼音注音Shān Cì Lí別名刺梨根,色瓦(藏名)。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絹毛薔薇的根及果實(shí)。8~10月采根及果實(shí)。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叢中。分布云南、貴州、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3米。小枝灰褐色;皮刺基部常膨大。羽狀復(fù)葉互生,短枝上葉密集近叢生;小葉7~15,卵形或倒卵形,長1~2厘米,先端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絲狀柔毛;托葉線形,大部分連于葉柄上?;ò咨虻S色,單生,無苞片;萼裂片5,卵狀披針形;花瓣5,倒卵形。薔薇果球形或倒卵狀球形,紅褐色,萼裂片宿存。
性味甘酸澀,平。
功能主治消食健脾,止痢。治積食腹脹,腸鳴腹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刺梨拼音注音Shān Cì Lí英文名Root or fruit of Fourpetal Rose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絹毛薔薇的根及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a sericea Lindl.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摘果實(shí),曬干;8-10月,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3800m的山頂、山谷斜坡或向陽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絹毛薔薇 灌木,高1-2m。小枝灰褐色;皮刺散生或?qū)ι?,基部常膨大,有時密生針刺。羽狀復(fù)葉;小葉(5)7-11,連葉柄長3.5-8cm;小葉片卵形或倒卵形,長1-2cm,先端圓或截形,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絲狀柔毛;葉柄和葉軸散生小皮刺;托葉大部貼生于葉柄?;▋尚?;花單生,無苞片;花梗有毛或無毛;花白色,直徑2.5-5cm;萼裂片4,卵狀披針形,被毛或無毛;花瓣4,倒卵形,先端微凹;花柱離生,被長柔毛。果球形或倒卵狀球形,果梗不膨大,紅褐色,萼裂片宿存?;ㄆ?-6月,果期7-8月。
歸經(jīng)脾;大腸經(jīng)
性味甘、酸、澀;平
功能主治健脾助運(yùn),止痢。主積食腹脹;腸鳴腹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