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杏樹根

    《中藥大辭典》:杏樹根拼音注音Xìnɡ Shù Gēn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山杏。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杏仁"條。

    功能主治

    ①《本草蒙筌》:"主墮胎。"

    ②《綱目》:"治食杏仁多,致迷亂將死,杏樹根切碎,煎湯服,即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杏樹根拼音注音Xìnɡ Shù Gēn英文名root of Apricot, root of Ansu Apricot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meniaca vulgaris Lam.[Prunus armeniaca L.]2.Armeniaca vulgaris Lam.var.ansu(Maxim.)Yü et Lu[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3.Armeniaca sibirica(L.)Lam.[Prunus sibirica L.]4.Armeniaca mandshurica(Maxim.)Skv.[Prunus mandshurica(Maxim.)Koehne]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3.山杏 生于海拔700-2000m的干燥向陽、丘陵、草原。

    4.東北杏 生于海拔400-1000m的開闊的向陽山坡灌木林或雜木林下。

    資源分布:1.杏 分布于全國各地,多系栽培。在新疆伊犁一帶有野生。

    2.野杏 主產(chǎn)于我國北部地區(qū),栽培或野生,尤其在河北、山西等地普遍野生,山東、江蘇等地也產(chǎn)。

    3.山杏 分布于東北、華北和甘肅等地。

    4.東北杏 分布于吉林、遼寧等地。

    原形態(tài)

    1.杏 落葉小喬木,高4-10cm;樹皮暗紅棕色,縱裂。單葉互生;葉片圓卵形或?qū)捖研危L 5-9cm,寬4-8cm。春季先葉開花,花單生枝端,著生較密,稍似總狀;花幾無梗,花萼基部成筒狀,外面被短柔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淺粉紅色,圓形至寬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著生萼筒邊緣;雌蕊單心皮,著生萼筒基部。核果圓形,稀倒卵形,直徑2.5cm以上。種子1,心狀卵形,淺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2.野杏 本變種的主要特征為 葉片基部楔形或?qū)捫ㄐ?;花?朵簇生,淡紅色;果實近球形,紅色;核卵球形,離肉,表面粗糙而有網(wǎng)紋,腹棱常銳利。

    3.山杏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葉卵形或近圓形,長(3-)5-10cm,寬(2.5-)4-7cm?;▎紊睆?.5-2cm;萼片長圓狀橢圓形,先端尖;花瓣近圓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果實扁球形,直徑 1.5-2.5cm,兩側(cè)扁,果肉薄而干燥,熟時開裂,味酸澀,不能吃。核易與果肉分離,基部一側(cè)不對稱,平滑?;ㄆ?-4月,果期6-7月。

    4.東北杏 大喬木,高5-15m。幼枝無毛。葉橢圓形或卵形,長6-12cm,寬3-8cm。花粉紅色或白色;雄蕊多數(shù);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形,直徑1.5-2.6cm,黃色;核近球形或?qū)挋E圓形,長13-18mm,寬11-18mm,粗糙,邊緣鈍?;ㄆ?-5月,果期7月。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苦;溫

    功能主治

    解毒。主杏仁中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

    各家論述

    1.《本草蒙筌》:主墮胎。

    2.《本草綱目》:治食杏仁多,致迷亂將死,杏樹根切碎,煎湯服,即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穿根藤拼音注音Chuān Gēn Ténɡ別名春根藤(《廣東中藥》),木頭疳(《廣西藥植名錄》),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廣東中草藥》)。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匍匐九節(jié)的枝、葉或全株。全年可采,割取枝葉,曬干。......
  • 拼音注音Chuān Shí Ténɡ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凹脈馬兜鈴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impressinervis C.F.Liang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灰......
  • 《全國中草藥匯編》:穿破石拼音注音Chuān Pò Shí別名葨芝、金蟬退殼、黃龍退殼、牽牛入石、金腰帶、黃蛇根、山荔枝、千重皮來源桑科柘屬植物構(gòu)棘Cudrania cochin chinensis (Lour.) Kudo et Masa......
  • 別名大托葉菝葜、翅柄菝葜、九牛力、川太來源百合科穿耳菝葜Smilax perfoliata Lour.,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廣西、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健脾益胃,強筋壯骨。治風(fēng)濕腰痛。用法用量3~5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別名川腸草、屎瓜秧、甜瓜秧來源葫蘆科穿腸草Cucumis melo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功能主治祛火敗毒。主治痔瘡腫毒,漏瘡生管,臟毒滯熱,流水刺癢。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