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穿石藤

    拼音注音Chuān Shí Ténɡ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凹脈馬兜鈴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impressinervis C.F.Li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灰?guī)r隙地灌叢或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

    原形態(tài)

    凹脈馬兜鈴 草質(zhì)藤本。嫩枝被短柔毛。時互生;葉柄長1.5-2cm;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8-20cm,寬4-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深心形,兩側(cè)裂片近圓形,下垂或彼此相靠而彎曲成楔尖形,下面密被短茸毛,基出脈3-5條,網(wǎng)脈在下面明顯隆起,網(wǎng)眼清晰。總狀花序聚傘狀,腋生,有花3-7朵;花?;坑行“?;花被長2.5-3cm,基部收狹呈柄狀,與子房連接處稍膨大,具關(guān)節(jié)、其上膨大呈球形,直徑約3mm,向上急劇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cè)極短,邊緣稍下翻,另一側(cè)延伸成舌片;舌片橢圓形,先端鈍,紫色;花藥著生于合蕊柱上;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頂部內(nèi)彎,下部延伸成領(lǐng)狀圓環(huán)。蒴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長約1.7cm,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柄亦隨果分裂成6條。種子心形至三角狀心形,背部平凸狀,具疣突起小點,腹面近平。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草質(zhì)藤本,多切成長段,嫩枝具6棱,被短毛。葉皺縮,紙質(zhì)或革質(zhì),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8-20cm,基部心形,基出脈3-5條,最外一對有時不明顯;葉柄長1.5-2cm??偁罨ㄐ蚓蹅銧?,腋生;花?;坑信樞涡“?;花被基部呈柄狀,于子房處稍膨大,具關(guān)節(jié),上部膨大呈球形;檐部一側(cè)極短,邊緣稍下翻,另一側(cè)延伸成舌片;花藥卵形,著生于合蕊柱上;子房圓球形。蒴果倒卵形或球形,成熟時褐色。

    歸經(jīng)

    肝;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辛;溫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luò);活血止痛。主風濕痹痛;胃痛;跌打瘀腫疼痛;腸炎;小兒麻痹癥后遺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②《本草再新》:“殺蟲,敗毒。破瘰疬痰核?!皬头街螢a?。喊投蛊ぁ?.....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痰厥,氣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貯藏置陰涼干燥處。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后,......
  • 《中藥大辭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睬甲哈烏(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