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唐古特東莨菪、藏茄、樟柳怪、唐傳那保
為茄科東莨菪屬植物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 Maxim.[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 Pasch.],以根入藥。秋、冬采集,洗凈去外皮,切片曬干備用。
生長于高山疏林草叢中,分布于甘肅,青海等省。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肥大,長圓錐形,黃褐色。莖直立,多數(shù)叢生,稍有毛或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葉片長方卵形至窄橢圓形,長8~21厘米,寬4~13厘米,全緣,微波或有疏淺齒。夏季開花,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粗壯,先端微彎;花萼廣鐘形,徑約3.5厘米,先端有5個稍不整齊淺裂片,脈網(wǎng)明顯;花冠鐘形,與萼略等長,紫紅棕色,先端有5個淺圓裂片;雄蕊5,著生花冠管基部,稍被長柔毛;子房上位,近球形,花柱長大,柱頭大,圓頭狀。蒴果包圍于膨大宿萼中,果梗粗壯,木質,徑達2毫米,宿萼長方鐘形,長約7厘米,徑約5厘米,先端有5個淺裂片,萼棱粗大凸起,脈網(wǎng)明顯,蓋裂,蓋部1室,下部2室。種子多數(shù),棕褐色,扁圓形。
喜涼爽環(huán)境,耐嚴寒,忌水浸,宜選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地栽種。種子繁殖,冬季上凍前或春季解凍后按行距1.5尺開溝條播,覆土1寸左右,每畝用種量2~3尺。出苗后,當苗高2~3寸時間苗,株距1尺。生長期間注意松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水,如發(fā)現(xiàn)蚜蟲和紅蜘蛛為害,可用1605、六六六或樂果乳劑噴殺。
山莨菪中毒時可見:口渴,咽喉灼熱,吞咽困難,皮膚干熱潮紅,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興奮,煩躁不安,說胡話,脈搏速等癥狀,甚至發(fā)生痙攣,呼吸中樞麻痹死亡。解救方法:洗胃(用高錳酸鉀3.6g溶于9升水中,或用0.5%鞣酸溶液),或給予催吐劑(中毒早期,患者未能將毒物全部吐出之前進行);導瀉;服蛋清及活性炭;大量飲糖水或經(jīng)脈滴注葡萄糖液;皮下注射毛果蕓香堿0.01克,半小時一次,至口腔轉濕潤為止。對癥治療:有煩躁或痙攣可用鎮(zhèn)靜劑(如水合氯醛,巴比妥,氯硫二苯胺);如呼吸中樞抑制時可用呼吸興奮劑并飽暖;必要時給氧或人工呼吸。
根與全草含多種托品類生物堿;莨菪堿、東莨菪堿、紅古豆堿、山莨菪堿[6(s)hydro-xyhyoscyamine]及樟柳堿等。
1.山莨菪堿對大白鼠條件反射有抑制作用。又具有對抗由于注射震顫素引起小白鼠的全身震顫;較大劑量的山莨菪堿對不麻醉貓的腦電活動有明顯影響,腦電圖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高幅慢波,海馬回節(jié)侓消失,腦電驚醒反應亦不存在。一般對動物行為無明顯影響,部分動物較給藥前更安靜,甚至瞌睡。
2.臨床實踐證明,當人處于中毒性休克時山莨菪堿有改善各臟器微循環(huán)障礙的作用,但尚需進一步研究。山莨菪堿的中樞興奮及抑制唾液分泌等副作用較阿托品小。
3.有明顯的外周抗膽堿作用,能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離體大鼠腸及膀胱平滑肌收縮;并使在體兔、貓腸張力降低;能對抗由乙酰膽堿引起的麻醉貓的降壓;給小白鼠滴眼,引起擴瞳;具有抑制唾液瘺家犬的唾液分泌作用;山莨菪堿也有對抗或緩解各種有機磷中毒的作用。
4.毒性;經(jīng)動物試驗,臨床應用均證明山莨菪堿的毒性比阿托品低,并無積蓄作用。
苦、辛,溫。有大毒。
有大毒。忌酸冷,豆類。
鎮(zhèn)痛解痙,活血去瘀,止血生肌。用于潰瘍病,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jīng)功能癥,膽道蛔蟲癥,膽結石,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1~2分;外用適量,研粉撒傷口或開水調敷患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uploads/zhongyi/yaocai/2025/01/15/00075839250.jpg)
拼音注音Shān Lànɡ Dànɡ別名唐古特東莨菪、藏茄、樟柳怪、唐傳那保
來源為茄科東莨菪屬植物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 Maxim.[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 Pasch.],以根入藥。秋、冬采集,洗凈去外皮,切片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生長于高山疏林草叢中,分布于甘肅,青海等省。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肥大,長圓錐形,黃褐色。莖直立,多數(shù)叢生,稍有毛或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葉片長方卵形至窄橢圓形,長8~21厘米,寬4~13厘米,全緣,微波或有疏淺齒。夏季開花,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粗壯,先端微彎;花萼廣鐘形,徑約3.5厘米,先端有5個稍不整齊淺裂片,脈網(wǎng)明顯;花冠鐘形,與萼略等長,紫紅棕色,先端有5個淺圓裂片;雄蕊5,著生花冠管基部,稍被長柔毛;子房上位,近球形,花柱長大,柱頭大,圓頭狀。蒴果包圍于膨大宿萼中,果梗粗壯,木質,徑達2毫米,宿萼長方鐘形,長約7厘米,徑約5厘米,先端有5個淺裂片,萼棱粗大凸起,脈網(wǎng)明顯,蓋裂,蓋部1室,下部2室。種子多數(shù),棕褐色,扁圓形。
栽培喜涼爽環(huán)境,耐嚴寒,忌水浸,宜選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地栽種。種子繁殖,冬季上凍前或春季解凍后按行距1.5尺開溝條播,覆土1寸左右,每畝用種量2~3尺。出苗后,當苗高2~3寸時間苗,株距1尺。生長期間注意松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水,如發(fā)現(xiàn)蚜蟲和紅蜘蛛為害,可用1605、六六六或樂果乳劑噴殺。
毒性山莨菪中毒時可見:口渴,咽喉灼熱,吞咽困難,皮膚干熱潮紅,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興奮,煩躁不安,說胡話,脈搏速等癥狀,甚至發(fā)生痙攣,呼吸中樞麻痹死亡。解救方法:洗胃(用高錳酸鉀3.6g溶于9升水中,或用0.5%鞣酸溶液),或給予催吐劑(中毒早期,患者未能將毒物全部吐出之前進行);導瀉;服蛋清及活性炭;大量飲糖水或經(jīng)脈滴注葡萄糖液;皮下注射毛果蕓香堿0.01克,半小時一次,至口腔轉濕潤為止。對癥治療:有煩躁或痙攣可用鎮(zhèn)靜劑(如水合氯醛,巴比妥,氯硫二苯胺);如呼吸中樞抑制時可用呼吸興奮劑并飽暖;必要時給氧或人工呼吸。
化學成分根與全草含多種托品類生物堿;莨菪堿、東莨菪堿、紅古豆堿、山莨菪堿[6(s)hydro-xyhyoscyamine]及樟柳堿等。
藥理作用1.山莨菪堿對大白鼠條件反射有抑制作用。又具有對抗由于注射震顫素引起小白鼠的全身震顫;較大劑量的山莨菪堿對不麻醉貓的腦電活動有明顯影響,腦電圖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高幅慢波,海馬回節(jié)侓消失,腦電驚醒反應亦不存在。一般對動物行為無明顯影響,部分動物較給藥前更安靜,甚至瞌睡。
2.臨床實踐證明,當人處于中毒性休克時山莨菪堿有改善各臟器微循環(huán)障礙的作用,但尚需進一步研究。山莨菪堿的中樞興奮及抑制唾液分泌等副作用較阿托品小。
3.有明顯的外周抗膽堿作用,能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離體大鼠腸及膀胱平滑肌收縮;并使在體兔、貓腸張力降低;能對抗由乙酰膽堿引起的麻醉貓的降壓;給小白鼠滴眼,引起擴瞳;具有抑制唾液瘺家犬的唾液分泌作用;山莨菪堿也有對抗或緩解各種有機磷中毒的作用。
4.毒性;經(jīng)動物試驗,臨床應用均證明山莨菪堿的毒性比阿托品低,并無積蓄作用。
性味苦、辛,溫。有大毒。
注意有大毒。忌酸冷,豆類。
功能主治鎮(zhèn)痛解痙,活血去瘀,止血生肌。用于潰瘍病,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jīng)功能癥,膽道蛔蟲癥,膽結石,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1~2分;外用適量,研粉撒傷口或開水調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