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絲瓜皮

    《中藥大辭典》:絲瓜皮拼音注音Sī Guā Pí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葫蘆種植物絲瓜粵絲瓜果皮。夏、秋間,食用絲瓜時,收集削下的果皮,曬干。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絲瓜"條。

    功能主治

    治金瘡,疔瘡,坐板瘡。

    ①《滇南本草》:"曬干為末,治金瘡疼。"

    ②《分類草藥性》:"涂疔瘡,退火毒,消腫。"

    用法用量

    外用:焙干研末調(diào)敷。

    復方

    治坐板瘡疥:絲瓜皮焙干為末。燒酒調(diào)搽之。(《攝生眾妙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絲瓜皮拼音注音Sī Guā Pí英文名Bark of Luffa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國葫蘆科植物絲瓜或奧絲瓜的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uffa cylindrica (L.) Roem. L. Acutangula (L.)Roxb.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食用絲瓜時,收集刨一的果皮,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粗糙,有棱溝,有微柔毛。莖須粗壯,通常2-4枝。葉互生;葉柄粗糙,長10-12cm,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為10-12cm,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中間較長,長8-12cm,洗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有疣點,下面淺綠以,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總狀花序的頂端,花序梗粗壯,長12-14cm,花梗長2cm;花萼筒鐘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幅狀,開后直徑5-9cm,裂片5,長圓形,長0.8-1.3cm,寬0.4-0.7cm,里面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突起的脈,雄蕊5,稀3,花絲6-8mm,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后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cm;花被與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cm,直徑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成熟時肉質(zhì),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網(wǎng)狀纖維,由先端蓋裂。種子多數(shù),黑色,卵形,扁,平滑,邊毋狹翼狀。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金瘡;癰腫;疔瘡;坐板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曬干為末,治金瘡疼。

    2.《分類草藥性》:涂疔瘡,退火毒,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東巖白菜別名巖白菜[湖北巴東]來源玄參科巴東巖白菜Triaenophora rupestris (Hemsl.) Solereder,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湖北、四川。功能主治明目補腎。用法用量全草燉肉服,用量3~5錢。......
  • 拼音注音Bā Shān Hǔ別名金扣鈕根(《陸川本草》),細鈕扣根、扣子頭(《南寧市藥物志》),紫花茄根(《福建中草藥》)。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茄科植物紫花茄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天茄子“條。性味苦,平。①《生草藥性備要》:......
  • 拼音注音Bā Bā Huā別名土黃花、巴巴葉、土黃芪、磨盤草。來源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圓錐苘麻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utilon peniculatum Hand.Mazz.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
  • 《中國藥典》:巴戟天拼音注音Bā Jǐ Tiān別名雞腸風、雞眼藤、黑藤鉆、兔仔腸、三角藤、糠藤英文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全......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掌草別名千靈丹來源蘭科兜蘭屬植物同色兜蘭Paphiopedilum concolor Tang et Wa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風止痛。用于肺結核,支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