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人中黃

    《全國中草藥匯編》:人中黃拼音注音Rén Zhōnɡ Huánɡ來源

    本品為甘草的加工品。

    炮制

    取兩端有節(jié)的嫩竹筒,在其一端鉆孔,將甘草粉從孔內裝入,壓緊,以融化的松香將孔封固。冬月浸糞坑中四十余天,取出,用水漂清,懸臨風處,陰干,破竹筒取甘草,曬干備用。

    歸經(jīng)

    入胃經(jīng)。

    性味

    甘、咸,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用于熱病發(fā)斑,血熱毒盛,斑疹紫暗,或高熱發(fā)狂,以及咽喉腫痛、丹毒等癥。

    用法用量

    一錢至三錢,包煎。

    備注

    (1)本品以甘草為主,經(jīng)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對于上述各種實火熱毒的病癥,可配合清熱解毒藥物如石膏、黃連、連翹、玄參等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人中黃拼音注音Rén Zhōnɡ Huánɡ別名

    甘草黃(《醫(yī)林纂要》),甘中黃(《現(xiàn)代實用中藥》)。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甘草末置竹筒內,于人糞坑中浸潰后的制成品

    性狀

    完整者呈圓柱形,外表及斷面均呈暗黃色,稍粗糙,可見到甘草的纖維,縱橫交織,相互凝聚,有時外表尚附有灰黃色的竹衣殘片。質緊密略堅硬,表面易于剝落,有特殊氣味。以干燥、不霉者為佳。

    歸經(jīng)

    入心、胃經(jīng)。

    ①《本草備要》:"入胃。"

    ②《玉揪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jīng)。"

    性味

    甘,寒。

    ①《本草匯言》:"味苦微甘,氣大寒,無毒。"

    ②《本經(jīng)逢原》:"甘咸,寒,無毒。"

    ③《本草求真》:"味甘,性寒。"

    注意

    《本草經(jīng)疏》:"傷寒溫疫非陽明實熱者不宜用;痘瘡非火熱郁滯因而紫黑干陷倒靨者不宜用。"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治傷寒熱病,大熱煩渴,熱毒斑疹,丹毒,瘡瘍。

    ①《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

    ②《本草蒙筌》:"治疫毒。"

    ③《本草經(jīng)疏》:"解胃家熱毒。"

    ④《本草備要》:"瀉熱,清痰火,消食積,大解五臟實熱。治天行熱狂,痘瘡血熱,黑陷不起。"

    ⑤《本經(jīng)逢原》:"解天行狂熱,溫毒發(fā)斑。"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布包),2~3錢,或入丸、散。

    復方

    ①辟瘟:人中黃不拘多少,飯為丸,綠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說疫》人中黃丸)

    ②治大熱發(fā)渴:人中黃兌白糖開水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瘟疫熱盛:人中黃,黃連、石膏煎服。(《四川中藥志》)

    ④治嘔血吐痰,心煩骨蒸者:人中黃為末,每服三錢,茜根汁、竹瀝、姜汁和勻服之。(《丹溪心法》)

    ⑤治丹毒:人中黃二錢,金銀花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生山梔二錢。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⑥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惡瘡:人中黃、酒大黃,末,等分。無灰酒服,須臾瀉利,毒即隨出,雖大渴,不可飲水。(《本經(jīng)逢原》)

    制法

    用甘草磨成粗粉,裝入一端有節(jié)的竹筒內,另一端用布塞緊,松香封口,將竹筒刮去篾青,浸入清水糞坑中2~3月。一般多于冬季浸入,至翌春取出,用清水漂2~3星期,每天換水1次,至無臭為度。陰干后,劈破竹筒,取出甘草,曬干即成。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人中黃拼音注音Rén Zhōnɡ Huánɡ別名

    甘草黃、甘中黃

    英文名Licorice products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甘草末置竹幣筒內,于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后的制成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完整者呈圓柱形,外表及斷面均呈暗黃色,較粗糙,可見甘草纖維縱橫交錯聚集,質緊密略堅硬,表面易剝落。有特殊氣味。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飲片性狀:呈不規(guī)則的小塊狀,完整者呈圓柱形的段。外表面暗黃色,顯粗糙而緊密,有的有灰黃色筆衣膜殘留,易剝落。斷面可見到甘草纖維,縱橫交織,相互凝聚。質緊密略堅硬硬。具特殊氣味。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外,防霉。

    歸經(jīng)

    心;胃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寒

    注意

    非實熱性熱病者禁用。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瀉火解毒。主天行熱??;溫病發(fā)斑;大熱煩渴;痘瘡血熱;丹毒;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布包)6-10g;或入丸、散。

    復方

    1.辟瘟:人中黃不拘多少,飯為丸,綠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說疫》人中黃丸)2.治大熱發(fā)渴:人中黃兌白糖開水服。(《四川中藥志》)3.治瘟疫熱盛:人中黃。黃連。石膏煎服。(《四川中藥志》)4.治嘔血吐痰,心煩骨蒸者:人中黃為末,每服三錢,茜根汁、竹瀝、姜汁和勻服之。(《丹溪心法》)5.治丹毒:人中黃二錢,金銀花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生山梔二錢。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6.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惡瘡:人中黃、酒大黃,末,等分。無灰酒服,須臾瀉利,毒即隨出,雖大渴,不可飲水。(《本經(jīng)逢原》)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2.《本草蒙筌》:治疫毒。3.《本草經(jīng)疏》:解胃家熱毒。4.《本草備要》:瀉熱,清痰火,消食積,大解五臟實熱。治天行熱狂,痘瘡血熱,黑陷不起。5.《本經(jīng)逢原》:解天行狂熱,溫毒發(fā)斑。6.《本草求真》:人中黃。書載功專入胃解毒,以其味甘故也。其解五臟實熱,以其氣寒故也。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別名洋槐、刺兒槐來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西北、華北、華東?;瘜W成分葉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
  • 《中藥大辭典》:刺沙蓬拼音注音Cì Shā Pénɡ別名豬毛菜、大翅豬毛菜(《東北植藥圖志》),扎蓬棵(《中國藥植圖鑒》),風滾草(《吉林中草藥》)。出處《中國藥植圖鑒》來源為藜科植物刺沙蓬的全草。夏季開花時割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質土、......
  • 拼音注音Cì Hǎi Sōnɡ別名刺松藻來源藻類綠藻門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以葉狀體入藥。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驅蛔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猬皮拼音注音Cì Wei Pí別名猬皮、刺鼠皮、刺球子皮來源刺猬科動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Hemichia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將皮剝下,撒上一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