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芡實葉

    《中藥大辭典》:芡實葉拼音注音Qiàn Shí Yè別名

    雞頭盤(《本草圖經(jīng)》),刺荷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睡蓮科植物芡實。

    功能主治

    治胞衣不下,吐血。

    ①《隨息居飲食譜》:"治胞衣不下。"

    ②《重慶草藥》:"行氣,和血,止血。治吐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燒存性研末。

    復(fù)方

    ①婦女產(chǎn)后,催衣,止血,亦治吐血:芡實葉一張,燒灰和開水服或兌酒吞下。(《重慶草藥》)

    ②治胞衣不下:芡葉、荷葉各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芡實葉拼音注音Qiàn Shí Yè別名

    雞頭盤、刺荷葉。

    英文名leaf of Gordon Euryal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睡蓮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ryale ferox Salisb.

    采收和儲藏:6月采集,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池塘、湖沼及水田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芡 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全株具尖刺。根莖粗壯而短,具白色須根及不明顯的莖。初生葉沉水,箭形或橢圓腎形,長4-10cm,兩面無刺;葉輛無刺;后生葉浮于水面,革質(zhì),橢圓腎形至國形,直徑10-130cm,上面深綠色,多皺褶,下面深紫色,有短柔毛,葉脈凸起,邊緣向上折。葉柄及花梗粗壯,長可達25cm。

    花單生,晝開夜合,長約5cm;萼片4,披針形,長l-1.5cm,內(nèi)面紫色;花瓣多數(shù),長圓狀披針形,長1.5-2cm,紫紅色,成數(shù)輪排列;雄蕊多數(shù);子房下位,心皮8個,柱頭紅色,成凹入的圓盤狀,扁平。漿果球形,直徑3-5cm,海綿質(zhì),暗紫紅色。種子球形,直徑約10mm,黑色?;ㄆ?-8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柄長,密生刺,中空。葉片箭形、橢圓狀腎形或近圓盾形,直徑60-130cm;上面深綠色,多隆起及皺縮,葉脈分歧處多刺,下面深綠色或帶紫色,掌狀網(wǎng)脈明顯突起,脈上有刺,并密布絨毛。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行氣活血;祛瘀止血。主吐血;便血;婦女產(chǎn)后胞衣不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燒存性研末,沖服。

    各家論述

    1.《隨息居飲食譜》:治胞衣不下。

    2.《重慶草藥》:行氣,和血,止血。治吐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
  • 別名米念巴、白花樹、翠容葉來源亞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莖、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絡(luò)。跌打損傷,骨折:鮮葉搗爛加酒炒熱外敷。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風(fēng)......
  • 別名雞血藤[廣西]、鯉魚藤、大藍布麻來源豆科油麻藤屬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補血,通經(jīng)絡(luò),強筋骨。用于貧血,白細胞減少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腿痛......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別名苦燈籠、苦丁茶、崗燈籠、鬼燈籠來源為馬鞭草赪桐屬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定......
  • 拼音注音Bái Huā Huī Máo Huái Shù別名山豆根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種植物白花灰毛槐樹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灌叢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高50~150厘米,黃綠色;嫩枝被有平貼的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