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卵葉貝母蘭

    《全國中草藥匯編》:卵葉貝母蘭拼音注音Luǎn Yè Bèi Mǔ Lán別名

    有瓜石斛

    來源

    蘭科貝母蘭屬植物卵葉貝母蘭Coelogyne occultata Hook. f.,以全草入藥。秋季采收,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

    性味

    甘、淡,涼。

    功能主治

    滋陰益腎,養(yǎng)胃生津。用于熱病傷津,潮熱,盜汗,遺精,腰酸無力,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2~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卵葉貝母蘭拼音注音Luǎn Yè Bèi Mǔ Lán別名

    有瓜石斛

    英文名all-grass of Ovalleaf Coelogyne出處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卵葉貝母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elogyne occultata Hook.f.

    采收和儲藏:7-9月采收,洗凈,蒸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海拔2000-2400m的常綠闊葉林或雜木林中樹上或溝谷旁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卵葉貝母蘭,多年生附生草本。根莖匍匐,長15-50cm,具節(jié),有鱗片,具稀疏的假鱗莖。假鱗莖菱形或紡錘形,長2-4cm,粗1-1.5cm,肉質(zhì),綠黃色,光滑,頂生2葉。葉具短柄;葉片通常卵形或橢圓形,長2.5-7cm,寬1.2-2.5cm,革質(zhì),先端急尖?;ㄝ阃ǔEc幼葉出現(xiàn)于同一個(gè)未成熟的假鱗莖上;頂生1-3花;花苞片線狀披針形,短于子房,常早落;花大,白色,具紫紅色脈;萼片長圓形,中萼片長3.3cm,寬約1cm,先端急尖,側(cè)萼片略短而狹,先端鈍;花瓣匙狀橢圓形,兩端漸狹;唇瓣3裂,側(cè)裂片較中裂片寬,半卵形,前部截形,先端鈍,中裂片狹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唇瓣中部具3枚黃色斑塊,唇盤上具3條波狀的脊?fàn)铖奁?/p>歸經(jīng)

    肺;胃;腎經(jīng)

    性味

    甘;淡;涼

    功能主治

    養(yǎng)胃生津;滋陰益腎。主熱病傷津;病后虛弱;結(jié)核病潮熱;盜汗;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食欲不振;遺精;腰酸無力;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jié)芒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癭。蟲癭全年均可采集。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五節(jié)芒,又名:萱仔、馬兒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et Hook. f.,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活血。用于婦女干血......
  • 《中國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堆置......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復(fù)方治瀉?。喊投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