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漆大姑

    《中藥大辭典》:漆大姑拼音注音Qī Dà Gū別名

    毛漆、毛七哥(《陸川本草》),毛七公、大毛七、算盤子、野南瓜(《南寧市藥物志》),漆大伯(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楊漆姑婆(《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藤籃果(《云南中草藥》),癢樹棵(《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盤子枝葉。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間。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多分枝,枝密被黃色、擴展的粗毛。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5厘米,很少達7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粗毛,葉脈上密被黃毛;葉柄短,密被黃毛;托葉錐尖?;▎涡酝?,雄花成束生于葉腋內,具短柄;萼片6,矩圓形,略鈍頭,長約2毫米,外面被疏粗毛;花藥3枚。雌花無柄而通常單生,子房5室,被粗毛,花柱短,矩圓形,直立而粘合。蒴果扁球形,頂部壓入,被粗毛,徑8~10毫米?;ㄆ?月。

    化學成分

    全草含酚類、鞣質。

    性味

    ①《陸川本草》:"辛澀,寒。"

    ②《廣西中草藥》:"味苦甘澀,性平。"

    功能主治

    驅風利濕,散瘀,止血,消腫。治急性胃腸炎,痢疾,風濕關節(jié)痛,跌打損傷,創(chuàng)傷出血,漆瘡,濕疹,皮炎。

    ①《嶺南采藥錄》:"凡患漆瘡皮膚紅腫作癢,取其葉煎水洗之。"

    ②《陸川本草》:"止血,驅風,消腫。治刀傷出血,血風瘙癢,瘡癤痘毒。"

    ③《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止痛,利濕,破血。治跌打,蛇傷,漆蝕,瘡疥,痢疾。"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內服:煎湯,1.5~5錢。

    復方

    ①治漆樹過敏,水田性皮炎,皮膚瘙癢,剝脫性皮炎,蕁麻疹,濕疹:漆大姑鮮葉或干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急性腸胃炎,痢疾,脫肛,牙痛,風濕性關節(jié)痛:毛果算盤子全株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③治燒傷,濕疹:算盤子鮮葉,水煎外洗,或用根研末撒布創(chuàng)面。(《云南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漆大姑拼音注音Qī Dà Gū別名

    毛漆、毛七哥、毛七公、大毛七、算盤子、野南瓜、漆大伯、楊漆姑婆、藤籃果、癢樹棵、兩面毛、生毛七、山桔子、八楞桔、八面桔、入瓣桔、山金瓜。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Eriocarpous Glochidion, Eriocarpous Glochidion Leaf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盤子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ochidion eriocarpum Champ.ex Bent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1600m的山坡、山谷陽處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毛果算盤子 常綠灌木,高0.5-2m。枝密被淡黃色擴展的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2mm,被密毛;托葉鉆形,長3-4mm,被毛;葉卵形或狹卵形,長3-9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截平或圓形,全緣,上面欖綠色,下面稍帶灰白色,兩面均被長柔毛,下面尤密,側脈4-6對,下面網(wǎng)脈稍明顯?;ǖS綠色,單性同株;雄花通常2-4朵簇生于葉腋,花梗長4-10mm,被毛;萼片6,長圓形,先端銳尖,外被疏柔毛,雄蕊3;雌花幾無梗,通常單生于小枝上部葉腋內,萼片6,長圓形,長2.5-3mm,其中3片較狹,兩面均被長柔毛,子房扁球形,密被柔毛,5室,罕4室,花柱短,合生呈圓柱狀,直立,約為子房長的3倍,均密被長柔毛,頂端5裂。蒴果扁球形,頂部壓人,具5條縱溝,直徑8-10mm,密被長柔毛,先端具圓柱狀稍伸長的宿存花柱。種子橘紅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4-8cm,寬1.5-3.5cm,卵形或窄形或窄卵形,先端漸尖,基部鈍呀圓形,全緣,兩面均被長柔毛,下面的毛較密;托葉錐尖形。紙質。毛特異,葉苦澀。

    化學成分

    全草含酚類、鞣質。預試全草含鞣質、酚類。

    藥理作用

    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歸經(jīng)

    胃;脾;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主生漆過敏;稻田皮炎;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燒傷;乳腺炎;急性胃腸炎;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研末敷。

    復方

    ①治漆樹過敏,水田性皮炎,皮膚瘙癢,剝脫性皮炎,蕁麻疹,濕疹:漆大姑鮮葉或干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治急性腸胃炎,痢疾,脫肛,牙痛,風濕性關節(jié)痛:毛果算盤子全株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③治燒傷,濕疹:算盤子鮮葉,水煎外洗,或用根研末撒布創(chuàng)面。(《云南中草藥》)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凡患漆瘡皮膚紅腫作癢,取其葉煎水洗之。

    2.《陸川本草》:止血,驅風,消腫。治刀傷出血,血風瘙癢,瘡癤痘毒。

    3.《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止痛,利濕,破血。治跌打,蛇傷,漆蝕,瘡疥,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ì別名栗子樹、白紫蒲樹來源殼斗科白櫟Quercus fabri Hance,以果實的蟲癭入藥。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及華南各省。功能主治治小兒疳積,大人疝氣,急性結膜炎。用法用量5~7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中藥大辭典》:白櫟蔀拼音注音Bái Lì Bù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殼斗科植物白櫟果實上帶有蟲癭的總苞。生境分布生于丘陵的山坡、林中。分布長江流域及華南各省。原形態(tài)白櫟,又名:金剛櫟,白反櫟、栭櫟、柞子柴、白斗、櫪柴、白柴蒲樹。落......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桂拼音注音Bái Guì別名三股筋、滇新樟來源樟科白桂Neocinnamomum yunnanense H. Liou,以樹皮、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澀、辛,平。功能主治祛風除濕。主治感冒,月經(jīng)不調,寒性胃痛,腹脹......
  • 拼音注音Bái Guì Mù Gēn別名將軍樹根來源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白桂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2.Artpcapus nitidus Trec.subsp.lingna......
  • 拼音注音Bái Huà Pí別名刻因托斯(維名)。出處《新疆中草藥手冊》來源為樺木科植物疣枝樺的樹皮。采伐樹木時剝皮,曬干,生用或炒炭用。生境分布生于河灘、山谷或針葉林緣。分布新疆北部。原形態(tài)疣枝樺,又名:疣樺。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由數(shù)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