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樸松實

    《全國中草藥匯編》:樸松實拼音注音Pǔ Sōnɡ Shí別名

    松墨、洮和冷杉、蒲松實、太白冷杉

    來源

    松科冷杉屬植物四川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的球果。夏季采摘,曬干。

    性味

    微辛、澀,平。

    功能主治

    平肝息風(fēng),調(diào)經(jīng),止血,止帶。用于高血壓病,頭痛頭暈,心神不安;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白帶。

    用法用量

    2~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樸松實拼音注音Pǔ Sōnɡ Shí別名

    冷杉果、蒲松果(《陜西草藥》)。

    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松科植物太白冷杉果實。夏季采摘果實,曬干用。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2500~3000米的高山。分布甘肅、陜西、河南、四川、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太白冷杉,又名:四川冷杉、松墨、洮河冷杉、川樅。

    常綠喬木,高達(dá)25米。一年生枝紅褐色或褐色,后變?yōu)榈疑粺o毛或微有毛。葉螺旋狀排列。常開展成假2列狀;線形,扁平,長1.5~2.5厘米,寬1.5~2.5毫米,先端鈍,微凹或尖,上面中脈凹下,下面有2條粉白色氣孔帶;葉柄干后黃色?;ù菩弁辏矍蚧研?,下垂。球果直立,單生葉腋,暗紫紅色,卵狀長圓形,長5~8厘米;果鱗橫橢圓形,脫落,苞鱗先端尖,短于果鱗,微露出。種子上端有膜質(zhì)翅。

    性味

    《陜西中草藥》:"味澀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陜西中草藥》:"平肝熄風(fēng),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血,安神定志。治高血壓癥,頭痛,頭暈,心神不安,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

    備注

    此外,同屬植物秦嶺冷杉及同科植物太白紅杉與本種功用類似,其果實也同等人藥。主要特征,前者為:喬木;高36米;幼枝黃灰色,老時暗灰色;幼樹之葉長2~4.2厘米;球果成熱時紅褐色,果鱗長大于寬,苞鱗隱沒。后者為:落葉喬木;幼枝淡黃色,老枝淡黃灰色;葉簇生;果鱗宿存。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樸松實拼音注音Pǔ Sōnɡ Shí別名

    冷杉果、蒲松果、松梅

    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松科植物秦冷杉的球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2.Abies fargesii Franch[A.sutchuensis (Franch.)Rehd.et Wils.]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球果開始成熟時采摘,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300-3000m的高山地帶。

    2.生于海拔1500-3700m的高山地帶。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等地。

    2.分布于河南、陜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1.一年生枝淡黃灰色、淡黃色或淡褐黃色,無毛或凹槽中疏生細(xì)毛;冬芽圓錐形,有樹脂。葉在枝上排成近二列狀,條形,長1.5-4.8cm,上面深綠色,下面有2條白色氣孔帶;果枝之葉先端尖或鈍,樹脂道中生或近中生,營養(yǎng)枝及幼樹葉的先端2裂或微凹,樹脂道邊生。球果圓柱形或卵狀圓柱形,長7-11cm,徑3-4cm,近無梗,幼時綠色,成熟時褐色;中部種鱗腎形,長約1.5cm,寬約2.5cm,鱗背露出部分密生短毛;苞鱗長約為種鱗的3/4,不外露,上部圓形,邊緣有細(xì)缺齒,中央有短尖頭;種子較種翅為長,倒三角狀橢圓形,種翅寬大,倒三角形。

    2.喬木,高達(dá)40m。樹皮粗糙,暗灰色或暗灰褐色,塊狀開裂。一年生枝紅褐色或褐色,微有凹槽,無毛,稀凹槽內(nèi)疏生短毛。葉條形,在枝條下面排成2列,長1.5-3cm,寬1.5-4mm,先端鈍,微凹或尖,上面中脈凹下,有光澤,下面沿中脈兩側(cè)有2條粉白色氣孔帶;橫切面樹脂道2個,中生。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形,下垂。球果直立,柱狀長圓形或圓柱形,長5-8cm,徑3-4cm,單生葉腋,暗紫黑心,苞鱗倒卵狀楔形,上部圓,邊緣有細(xì)缺齒,先端有急尖,微露出。種子倒三角狀卵圓形,上端有膜質(zhì)翅。

    性狀

    性狀鑒別 (1)球果圓柱狀或卵狀圓柱形,長7-11cm,直徑3-4cm,成熟時紅褐色。種鱗腎形,長約1.5cm,寬約2.5cm。種子倒用角狀橢圓形,種翅寬大,倒三角形,較種子為短。氣微,味微苦。

    (2)球果卵狀長圓形,長5-8cm,直徑約3.5cm,黑色或紫黑色,種鱗腎形或扇狀腎形,長0.8-1.2cm,寬1.5-2cm,苞鱗先端突尖,微露出。種子倒三角狀卵圓形,種翅楔形。氣微,味微苦。

    性味

    甘;澀;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平肝熄風(fēng);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帶。主高血壓痛;頭痛;眩暈;心神不安;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

    各家論述

    《陜西中草藥》:平肝熄風(fēng),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血,安神定志。治高血壓癥,頭痛,頭暈,心神不安,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白帶。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
  • 《中藥大辭典》: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
  •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植物名實圖考》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性味《草木便方》:“涼?!肮δ苤髦戊铒L(fēng),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
  •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采收和儲藏:春季花盛開時采摘,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骨走馬別名茸骨鷓鴣花、絨果海木來源楝科白骨走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 Chen,以根、葉、果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性味苦,寒。有小毒。注意孕婦慎服。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燥濕,止血?;紫x癥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