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牛耳楓子

    《中藥大辭典》:牛耳楓子拼音注音Niú ěr Fēnɡ Zǐ別名

    土鴉膽子(《廣西中藥志》),羊屎子(《中藥材手冊》)。

    出處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為交讓木科植物牛耳楓果實。秋后果實成熟呈藍黑色時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于平原、丘陵的疏林下和灌木叢中。分布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牛耳楓,又名:嶺南虎皮楠、假楠木、牛耳鈴、豬頷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單葉近輪生;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圓形,長10~15厘米,寬4~7厘米,基部鈍或圓形,先端鈍或近短尖。邊緣背卷;葉柄長短不一,長可達6厘米,通常愈至上部的柄愈短。花單性,蜂雄異株,無花瓣;總狀花序腋生,但因花開之前其葉脫落,所以盛開的花序常見于葉叢之下;雄花萼片三角形,長約2毫米,先端鈍,雄蕊9~10,花藥卵形,花絲極短;雌花萼片三角形,長約1.5毫米,先端短尖,子房卵形,為不完全的2室,每室有胚珠2,花柱極短,直立。核果卵狀,具突起,基部有萼宿存,有種子1?;ㄆ?~7月。果期6~8月。

    性狀

    干燥果實呈卵圓形至卵形,長7~10毫米,直徑5~6毫米。藍黑色,表面有時附有淺灰色粉末,粗糙起小粒狀,皺紋不規(guī)則,頂端常有2枚極短時點狀柱頭殘跡,基部有圓點狀凹入的果柄痕,有時可見棕色宿存花萼及果柄。果皮較薄,不堅硬。種子1粒,棕色,不甚飽滿。氣微弱,味略苦。

    注意

    《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本品有毒)

    功能主治

    《南寧市藥物志》;"治慢性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1.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牛耳楓子拼音注音Niú ěr Fēnɡ Zǐ別名

    土鴉膽子、羊屎子、假鴉膽子、豬肚、珠碌子。

    英文名Fruit of Calyx-shaped Daphniphyllum出處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皮楠科植物牛耳楓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

    采收和儲藏:秋后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灌叢中或小溪兩岸的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牛耳楓 常綠灌木,高1-5m。單葉互生,葉柄長3-15cm;葉片寬橢圓形至倒卵形,長10-15cm,寬3.5-9cm,先端鈍或近圓形,有時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邊緣背卷,上面綠色,背帶粉綠,有白色細小乳頭狀突起;側脈明顯??偁罨ㄐ蛞干?;單性,雌雄異株;花小,無花瓣,花被萼狀,宿存;雄花花梗長1.2cm,花被片3-4,雄蕊9-10,長約4mm,花絲極短,藥隔發(fā)達,大于花藥;雌花花梗長約5-6mm,花被片同雄花;子房為不完全的2室,花柱短,柱頭2分枝。核果卵圓形,長約1cm,被白粉,有種子1顆?;ㄆ?-6月,果期6-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核果卵圓形式卵形,長7-10mm,直徑5-6mm。表面藍黑色,有時附有淺灰色粉末,具不規(guī)則皺紋或多數(shù)疣狀突起,先端有短小2歧的柱頭殘基,基部有圓點狀凹入的果柄痕,有時可見果柄和宿萼。果皮較薄而脆,易碎。種子1粒,棕色或棕黑色,不飽滿。氣微,味苦。

    顯微鑒別 核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表皮細胞。中果皮薄壁組織中散有單個或成群石細胞,并有較多裂隙;中部有維管束環(huán)列;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內果皮由外側的石細胞環(huán)帶及內側的纖維開帶構成。內果皮內側常可見不育胚珠,呈紡錘形,種子胚乳異常發(fā)達。

    化學成分

    種仁含油38.6%;總生物堿1.2%,已分離出牛耳楓堿甲(daphnicaline)、牛耳楓堿乙(daphnicadine)、牛耳楓堿丙(daphnicamine);還含少量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歸經(jīng)

    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澀;性平;有毒

    注意

    《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止疾。主久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4.5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別名朱砂蓮、一點血、躲蛇生、毒蛇藥、避蛇生。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背蛇生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F.Liang et S.M.Hwang采收和......
  • 拼音注音Bái Dù Juān Huā別名白花杜鵑、白映山紅來源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白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 Don,以根及花入藥。秋末采根,夏初采花,鮮用或曬干。性味辛、酸,溫。功能主治止咳,固精,止帶。......
  • 《中藥大辭典》:白楊葉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葉。功能主治《綱目》:“治齲齒,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發(fā),骨從中出,頻搗敷之。“復方治臆瘡腿:白楊新葉,用手指打數(shù)十下,使葉熟軟,以背面貼患處,每個瘡面貼......
  • 《中藥大辭典》: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綱目》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功能主治《綱目》:“消腹痛,治吻瘡?!坝梅ㄓ昧績确航啤M庥茫簾?。復方①治腹脹滿堅如石,積年不損者:白楊東南枝,去蒼皮,護風細銼五升,熬令黃......
  •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葉楊的皮及葉。秋季采集,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坡疏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5~10米。樹皮灰白色,枝圓棒狀,棕色或灰棕色,幼時有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