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茉莉葉

    《中藥大辭典》:茉莉葉拼音注音Mò Lì Yè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茉莉葉片。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

    功能主治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治外感發(fā)熱,腹脹腹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茉莉葉拼音注音Mò Lì Yè別名

    末利花葉

    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asminum sambac(L.)Ai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我國南方各地廣為栽培。原產(chǎn)印度。

    原形態(tài)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達3m。小枝圓柱形或稍壓扁狀,有時中空,疏被柔毛。葉對生,單葉;葉柄長2-6mm,被短柔毛:具關(guān)節(jié)。葉片紙質(zhì),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2.5cm,寬2-7.5cm,兩端圓或鈍,基部有時微心形,除下面脈腋間常具簇毛外,其余無毛。聚傘花序頂生,通常有花3朵,有時單花或多達5朵;花序梗長1-4.5cm,被短柔毛,苞片微小,錐形;花梗長0.3-2cm;花極芳香;花萼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裂片線形;花冠白色,花冠管長0.7-1.5cm,裂片長圓形至近圓形。果球形,徑約1cm,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卷曲皺縮,展平后呈闊卵形或橢圓形,長4-12cm,寬2-7cm,兩端較鈍,下面脈腋有黃色簇生毛;葉柄短,長2-6mm,微有柔毛。氣微香,味微澀。

    化學(xué)成分

    葉中含有無羈萜(friedelin),羽扇豆醇(lupeol),白燁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香樹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從葉中還分離出茉莉甙(sambawside)A、E、F[2],茉莉木脂體甙(sambacolignoside)及齊墩果甙(oleo-side)[5].

    歸經(jīng)

    肺;胃經(jīng)

    性味

    辛;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解表;消腫止痛。主外感發(fā)熱;瀉痢腹脹;腳氣腫痛;毒蟲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

    治外感發(fā)熱,腹脹腹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石脂拼音注音Bái Shí Zhī來源礦物硅酸鹽的白陶土(Kaolin),與赤石脂類同,惟色白或帶淡紅、淡黃色。成分在比例上稍與赤石脂相異。一般認為以色白細膩粘舌無泥土、砂石等雜質(zhì)為佳。性味甘、酸,平。功能主治為澀腸止......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石花別名石花、石衣、蝦蟆皮來源地衣類梅花衣科梅花衣屬植物白石花Parmelia tinctorum Despr.,以葉狀體入藥。四季可采,洗凈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涼血解毒。用于無名腫毒。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用菜油調(diào)勻......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石英拼音注音Bái Shí Yīnɡ來源為一種塊狀的二氧化硅礦石。全年可采挖,揀選純白色的供用。性狀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多具棱角,大小不一。全體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微帶黃色。表面不平坦而光滑,有脂肪樣光澤。質(zhì)極堅硬,體重,......
  • 《中國藥典》:白礬拼音注音Bái Fán別名明礬、礬石英文名ALUMEN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性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無色或淡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氣微,......
  • 拼音注音Bái Lè Yuǎn別名白茨葉(《分類草藥性》),白竻花葉(《福建中草藥》)。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刺三甲“條。性味《本草求原》:“苦辛,微寒。“功能主治治癰腫,療瘡,疥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