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油桐葉

    《中藥大辭典》:油桐葉拼音注音Yóu Tónɡ Yè別名

    桐子樹葉(《草木便方》)。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油桐嫩葉。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油桐子"條。

    功能主治

    消腫解毒。治癰腫,丹毒,臁瘡,凍瘡,疥癬,燙傷,痢疾。

    ①《草木便方》:"腳臁脛久爛,燙傷。"

    ②《福建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治疥癬,敷燙傷。"

    ③《重慶草藥》:"煅灰撒布,治凍瘡皮破出黃水。"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燒灰研末撤。內(nèi)服:煎湯,0.5~4兩。

    復(fù)方

    ①治癰腫:油桐葉搗爛外敷。(《陜西中草藥》)

    ②治丹毒:鮮油桐葉搗爛,敷患處;或擰取自然汁涂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③治疥癬:鮮油桐葉搗爛絞汁敷抹。

    ④治燙傷:鮮油桐葉搗爛絞汁,調(diào)冬蜜敷抹患處。

    ⑤治銹鐵釘刺傷腳底:鮮油桐葉和紅糖搗爛敷貼。(③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刀傷出血:油桐樹嫩葉適量??桓裳心鰝?。(《貴州草藥》)

    ⑦治漆瘡:油桐葉煎水洗。(《陜西中草藥》)

    ⑧治疔瘡:油桶葉(新鮮樹葉)適量。搗爛和茶油調(diào)涂于瘡面上。(《北京中醫(yī)》3(6):20,1954)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痢疾、腸炎:取干品加水,文火煎煮兩次,藥液合并濃縮成浸膏狀,加入地錦粉(過80目篩)拌勻,做成顆粒,干燥后加入硬脂酸鎂壓片,每片重0.5克(含油桐葉生藥約2克)。日服3次,每次4~6片。觀察痢疾28例,痊愈21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1例;腸炎292例,痊愈252例(86.3%),好轉(zhuǎn)24例(8.2%),無效16例(5.5%)。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油桐葉拼音注音Yóu Tónɡ Yè別名

    桐子樹葉。

    英文名Leaf of Tungoiltree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Muell.Arg.]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集,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喜生于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油桐 小喬木,高達(dá)9m。枝粗壯,無毛,皮孔灰色。單葉互生;葉柄長達(dá)12cm,頂端有2紅紫色腺體;葉片革質(zhì),卵狀心形,長5-15cm,寬3-1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緣,有時(shí)3淺裂,幼葉被誘色短柔毛,后近于無毛,綠色有光澤。花先葉開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圓錐花序;單性,雌雄同株;萼不規(guī)則,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diǎn)與條紋;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輪,上端分離,且在花芽中彎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3-6cm。種子具厚殼狀種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單葉互生,具長柄,初被毛,后漸脫落;葉片卵形至心形,長8-20cm,寬6-15cm,先端尖,基部心形或楔形,不裂或有時(shí)3淺裂,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初時(shí)疏生微毛,沿脈較密,后漸脫落,下面有緊貼密生的細(xì)毛。氣微,味苦、澀。

    歸經(jīng)

    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微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消腫;解毒殺蟲。主腸炎;痢疾;癰腫;臁瘡;疥癬;漆瘡;燙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燒灰研末撒。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腳臁脛久爛,燙傷。

    2.《福建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治疥癬,敷燙傷。

    3.《重慶草藥》:煅灰撒布,治凍瘡皮破出黃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穿根藤拼音注音Chuān Gēn Ténɡ別名春根藤(《廣東中藥》),木頭疳(《廣西藥植名錄》),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廣東中草藥》)。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匍匐九節(jié)的枝、葉或全株。全年可采,割取枝葉,曬干。......
  • 拼音注音Chuān Shí Ténɡ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凹脈馬兜鈴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impressinervis C.F.Liang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灰......
  • 《全國中草藥匯編》:穿破石拼音注音Chuān Pò Shí?jiǎng)e名葨芝、金蟬退殼、黃龍退殼、牽牛入石、金腰帶、黃蛇根、山荔枝、千重皮來源桑科柘屬植物構(gòu)棘Cudrania cochin chinensis (Lour.) Kudo et Masa......
  • 別名大托葉菝葜、翅柄菝葜、九牛力、川太來源百合科穿耳菝葜Smilax perfoliata Lour.,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廣西、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健脾益胃,強(qiáng)筋壯骨。治風(fēng)濕腰痛。用法用量3~5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別名川腸草、屎瓜秧、甜瓜秧來源葫蘆科穿腸草Cucumis melo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功能主治祛火敗毒。主治痔瘡腫毒,漏瘡生管,臟毒滯熱,流水刺癢。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