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礦物硅酸鹽的白陶土(Kaolin),與赤石脂類同,惟色白或帶淡紅、淡黃色。成分在比例上稍與赤石脂相異。一般認(rèn)為以色白細(xì)膩粘舌無泥土、砂石等雜質(zhì)為佳。
甘、酸,平。
為澀腸止瀉藥?,F(xiàn)一般外用做吸收劑。
白符、隨(《吳普本草》),白陶土、高嶺土(《礦物藥與丹藥》)
《本經(jīng)》
為硅酸鹽類礦物。
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含氧化硅46.5%,氧化鋁39.5%,水14.0%。但常含鐵、鎂、鈣等雜質(zhì);分析1例如下:氧化硅42~46,氧化鋁37~40,氧化鐵0.5~0.9,氧化銻0~1,氧化鈣0~0.7,氧化鎂0~0.3,氧化鉀0~0.5,氧化鈉0~0.6%。
①《綱目》:"手、足陽明。"
②《要藥分劑》:"入肺、大腸二經(jīng)。"
甘酸,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吳普本草》:"歧伯、雷公:酸,無毒。李氏:小寒。扁鵲:辛。"
③《別錄》:"味甘酸:平,無毒。"
④《日華子本草》::溫,無毒。"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
②《藥性論》:"惡馬目毒公。"
③《蜀本草》:"畏黃連、甘草、飛廉。"
④《日華子本草》:"畏黃芩、大黃、官桂。"
澀腸,止血。治久瀉,久痢,崩漏帶下,遺精。
①《本經(jīng)》:"主黃疸泄痢,腸辯膿血,陰蝕下血亦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②《別錄》:"養(yǎng)肺氣,厚腸,補(bǔ)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③《藥性論》:"澀大腸。"
④《日華子本草》:"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并澀精淋瀝,安心鎮(zhèn)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漏,養(yǎng)脾氣,壯筋骨,補(bǔ)虛損。"
⑤《珍珠囊》:"固脫。"
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①治小兒水痢,形羸不勝大湯藥:白石脂半大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子母秘錄》)
②治小兒瀉清水不止:白石脂一分,白龍骨一分。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芥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至五十丸,紫蘇木瓜湯下,日進(jìn)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百一選方》白龍丸)
③止便膿:白石脂,得厚樸并米汁飲。(《藥對》)
④治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膿,日夜無節(jié)度:白石脂、干姜各八分。上二味搗篩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面薄糊和藥,并手捻作丸,如食法。(《外臺(tái)》)
⑤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石脂細(xì)末,熬溫?fù)淠氈?,日三。(《?dú)行方》)
白符、隨、白陶土、高嶺土
出自1.《本經(jīng)》。
2.《吳普本草》:白符生少室天婁山,或太山。
3.《別錄》:白石脂,生泰山之陰。采無時(shí)。
4.《唐本草》:按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于余處者。太山左側(cè),不聞?dòng)兄?/p>
5.《本草圖經(jīng)》:白石脂,今惟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yīng)可用。古斷下方多用,而今醫(yī)家亦稀使。五色石脂,舊經(jīng)同一條,并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別,然今惟用赤白二種
藥材基源:為硅酸鹽類礦物。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Kaolinite
生態(tài)環(huán)境:高嶺石是粘土礦物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粘土質(zhì)沉積物的主要礦物成分。
資源分布:主產(chǎn)山西、河南、江蘇、河北、山東。
晶體結(jié)構(gòu)屬三斜晶系或單斜晶系。單晶體呈片狀,罕見,且個(gè)體極小,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片狀晶體呈六方形、三角 形或切角的三角形。集合體成疏松鱗片狀、土狀或致密塊狀,偶見鐘乳狀。純者白色,如被鐵、錳等雜質(zhì)混入可染成淺黃、淺灰、淺紅、淺綠、淺褐等色。條痕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塊體無光澤或呈蠟狀光澤,細(xì)薄鱗片可呈珍珠光澤。硬度1-3,相對密度2.61-2.68。具有滑膩感,土臭味,吸水粘舌,可塑性強(qiáng),但不膨脹。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guī)則塊狀。粉白色或類白色,有的帶有淺紅色或很淺黃色斑紋或條紋;條良白色。體較輕,質(zhì)軟,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土狀光澤。吸水力強(qiáng),舐之粘舌,嚼之無沙粒感;具土腥氣,味微。以色白、細(xì)膩、吸水力強(qiáng)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正突起低。干涉色為Ⅰ級灰白色。于掃描電鏡下成堆疊的假六方片狀;于透射電鏡下為假六方片狀,厚度均勻,輪廓清楚。
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其中二氧化硅(SiO2)46.5%,三氧化二鋁(Al2O3)39.5%,水(H2O)14.0%;還常含鍶、鋇、錳、鈦、鋅、鉛、銅、鋰等元素。
取本品粉末約1g,置瓷蒸發(fā)皿中,加水10ml與硫酸5ml,加熱至產(chǎn)生白煙,冷卻,緩緩加水20ml,煮沸2-3min,濾過,濾渣為灰色。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yàn):①取濾液1ml,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發(fā)生白色膠狀沉淀;分離,沉淀能在過量的氫氧化鈉試液中溶解。(檢查鋁鹽)②取濾液1ml,加氨試液至生成白色膠狀沉淀,滴加茜素磺酸鈉指示液數(shù)滴,沉淀即顯櫻紅色。(檢查鋁鹽)
肺;大腸經(jīng)
甘酸;平;無毒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澀腸;止血;固脫;收濕斂瘡。主久瀉;久痢;崩漏帶下;遺精;瘡瘍不斂
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1.《本經(jīng)逢原》:白石脂,斂肺氣,澀大腸,《金匱》風(fēng)引湯用之,專取其杜虛風(fēng)復(fù)入之路也。
2.《本經(jīng)》:主黃疸泄痢,腸bi膿血,陰蝕下血亦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3.《別錄》:養(yǎng)肺氣,厚腸,補(bǔ)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bi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4.《藥性論》:澀大腸。
5.《日華子本草》: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并澀精淋瀝,安心鎮(zhèn)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漏,養(yǎng)脾氣,壯筋骨,補(bǔ)虛損。
6.《珍珠囊》:固脫。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礦物硅酸鹽的白陶土(Kaolin),與赤石脂類同,惟色白或帶淡紅、淡黃色。成分在比例上稍與赤石脂相異。一般認(rèn)為以色白細(xì)膩粘舌無泥土、砂石等雜質(zhì)為佳。
性味甘、酸,平。
功能主治為澀腸止瀉藥?,F(xiàn)一般外用做吸收劑。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白石脂拼音注音Bái Shí Zhī別名白符、隨(《吳普本草》),白陶土、高嶺土(《礦物藥與丹藥》)
出處《本經(jīng)》
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
化學(xué)成分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含氧化硅46.5%,氧化鋁39.5%,水14.0%。但常含鐵、鎂、鈣等雜質(zhì);分析1例如下:氧化硅42~46,氧化鋁37~40,氧化鐵0.5~0.9,氧化銻0~1,氧化鈣0~0.7,氧化鎂0~0.3,氧化鉀0~0.5,氧化鈉0~0.6%。
歸經(jīng)①《綱目》:"手、足陽明。"
②《要藥分劑》:"入肺、大腸二經(jīng)。"
性味甘酸,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吳普本草》:"歧伯、雷公:酸,無毒。李氏:小寒。扁鵲:辛。"
③《別錄》:"味甘酸:平,無毒。"
④《日華子本草》::溫,無毒。"
注意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
②《藥性論》:"惡馬目毒公。"
③《蜀本草》:"畏黃連、甘草、飛廉。"
④《日華子本草》:"畏黃芩、大黃、官桂。"
功能主治澀腸,止血。治久瀉,久痢,崩漏帶下,遺精。
①《本經(jīng)》:"主黃疸泄痢,腸辯膿血,陰蝕下血亦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②《別錄》:"養(yǎng)肺氣,厚腸,補(bǔ)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③《藥性論》:"澀大腸。"
④《日華子本草》:"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并澀精淋瀝,安心鎮(zhèn)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漏,養(yǎng)脾氣,壯筋骨,補(bǔ)虛損。"
⑤《珍珠囊》:"固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①治小兒水痢,形羸不勝大湯藥:白石脂半大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子母秘錄》)
②治小兒瀉清水不止:白石脂一分,白龍骨一分。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芥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至五十丸,紫蘇木瓜湯下,日進(jìn)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百一選方》白龍丸)
③止便膿:白石脂,得厚樸并米汁飲。(《藥對》)
④治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膿,日夜無節(jié)度:白石脂、干姜各八分。上二味搗篩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面薄糊和藥,并手捻作丸,如食法。(《外臺(tái)》)
⑤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石脂細(xì)末,熬溫?fù)淠氈?,日三。(《?dú)行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白石脂拼音注音Bái Shí Zhī別名白符、隨、白陶土、高嶺土
英文名Kaolinite出處出自1.《本經(jīng)》。
2.《吳普本草》:白符生少室天婁山,或太山。
3.《別錄》:白石脂,生泰山之陰。采無時(shí)。
4.《唐本草》:按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于余處者。太山左側(cè),不聞?dòng)兄?/p>
5.《本草圖經(jīng)》:白石脂,今惟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yīng)可用。古斷下方多用,而今醫(yī)家亦稀使。五色石脂,舊經(jīng)同一條,并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別,然今惟用赤白二種
來源藥材基源:為硅酸鹽類礦物。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Kaolinite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高嶺石是粘土礦物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粘土質(zhì)沉積物的主要礦物成分。
資源分布:主產(chǎn)山西、河南、江蘇、河北、山東。
原形態(tài)晶體結(jié)構(gòu)屬三斜晶系或單斜晶系。單晶體呈片狀,罕見,且個(gè)體極小,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片狀晶體呈六方形、三角 形或切角的三角形。集合體成疏松鱗片狀、土狀或致密塊狀,偶見鐘乳狀。純者白色,如被鐵、錳等雜質(zhì)混入可染成淺黃、淺灰、淺紅、淺綠、淺褐等色。條痕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塊體無光澤或呈蠟狀光澤,細(xì)薄鱗片可呈珍珠光澤。硬度1-3,相對密度2.61-2.68。具有滑膩感,土臭味,吸水粘舌,可塑性強(qiáng),但不膨脹。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guī)則塊狀。粉白色或類白色,有的帶有淺紅色或很淺黃色斑紋或條紋;條良白色。體較輕,質(zhì)軟,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土狀光澤。吸水力強(qiáng),舐之粘舌,嚼之無沙粒感;具土腥氣,味微。以色白、細(xì)膩、吸水力強(qiáng)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正突起低。干涉色為Ⅰ級灰白色。于掃描電鏡下成堆疊的假六方片狀;于透射電鏡下為假六方片狀,厚度均勻,輪廓清楚。
化學(xué)成分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其中二氧化硅(SiO2)46.5%,三氧化二鋁(Al2O3)39.5%,水(H2O)14.0%;還常含鍶、鋇、錳、鈦、鋅、鉛、銅、鋰等元素。
鑒別取本品粉末約1g,置瓷蒸發(fā)皿中,加水10ml與硫酸5ml,加熱至產(chǎn)生白煙,冷卻,緩緩加水20ml,煮沸2-3min,濾過,濾渣為灰色。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yàn):①取濾液1ml,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發(fā)生白色膠狀沉淀;分離,沉淀能在過量的氫氧化鈉試液中溶解。(檢查鋁鹽)②取濾液1ml,加氨試液至生成白色膠狀沉淀,滴加茜素磺酸鈉指示液數(shù)滴,沉淀即顯櫻紅色。(檢查鋁鹽)
歸經(jīng)肺;大腸經(jīng)
性味甘酸;平;無毒
注意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功能主治澀腸;止血;固脫;收濕斂瘡。主久瀉;久痢;崩漏帶下;遺精;瘡瘍不斂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各家論述1.《本經(jīng)逢原》:白石脂,斂肺氣,澀大腸,《金匱》風(fēng)引湯用之,專取其杜虛風(fēng)復(fù)入之路也。
2.《本經(jīng)》:主黃疸泄痢,腸bi膿血,陰蝕下血亦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3.《別錄》:養(yǎng)肺氣,厚腸,補(bǔ)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bi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4.《藥性論》:澀大腸。
5.《日華子本草》: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并澀精淋瀝,安心鎮(zhèn)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漏,養(yǎng)脾氣,壯筋骨,補(bǔ)虛損。
6.《珍珠囊》:固脫。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