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油渣果

    《全國中草藥匯編》:油渣果別名

    油瓜、豬油果、野面瓜、猴子面瓜果

    來源

    葫蘆科油渣果Hodgsonia macrocarpa (Blume) Cogn.,以種仁、根入藥。

    生境分布

    廣西、云南。

    性味

    種仁:甘,涼。

    根:苦,寒。有小毒。

    注意

    根,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種仁: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用果皮2~3錢研粉,開水送服。外傷出血,用果皮研粉,撒敷。瘡癤腫痛、濕疹,用種仁油外涂。

    根:殺菌,催吐。主治瘧疾,用量0.5~1錢,胡椒引,水煎服,每日1劑。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油渣果拼音注音Yóu Zhā Guǒ別名

    油瓜、豬油果、有棱油爪、牛蹄子、野面瓜、猴子面瓜、嘜豆莢。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油渣果的種仁或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果,剖取種仁,洗凈,曬干或鮮用。果皮,曬干研末。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1500的灌叢中和山坡路旁,也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木質藤本,長達20-30m。莖枝粗壯,具縱棱及槽,無毛。葉互生;葉柄粗壯,長4-8cm,具縱條紋;鄭須2-5歧,光滑;葉片厚革質,3-5深裂,中裂片淺裂或有時不分裂;長寬均15-24cm,裂片卵狀長圓形,中裂征較大,側裂片較小,上面光綠色,兩面光滑無毛;主脈3-5條,在背部隆起。雌雄異株;雄花總狀花序,花序軸15-30cm;苞片長圓狀披針形,肉質,花梗粗短,光滑或被微柔毛;花萼筒管狀,淡黃以;花冠輻狀,外面黃色,里面白色,5裂,裂片長約5cm,先端呈流蘇狀,長達15cm;雄蕊3,花絲不明顯,花藥靠合;雌花單生;花梗粗壯,短;子房近球形,具12枚胚株,外面被微毛,花柱長,柱頭3,先端2裂。果實大型,扁球形,徑約20cm,厚10-16cm;淡紅褐色,有12條溝槽,具絨紅,有6顆大型種子(另6顆不育)。種子長圓形,長約7cm,寬達3cm?;ā⒐?-10月。

    歸經

    歸胃經

    性味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外傷出血;瘡癤腫痛;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6-9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或取種仁搗油涂擦。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唇形科青蘭屬植物白花巖青蘭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 var. albiflorum Schischk.,以全草入藥。7~8月采收,切段曬干。性味辛,涼。功能主治分散風熱,涼血降壓。用于感冒發(fā)熱,高血壓病,......
  • 《中藥大辭典》:白花映山紅拼音注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照山白(《華北經濟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ǎn別名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東天目]、山梅花來源虎耳草科絹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以根皮入藥。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寧夏。性味苦,平。......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
  • 別名米念巴、白花樹、翠容葉來源亞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莖、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絡。跌打損傷,骨折:鮮葉搗爛加酒炒熱外敷。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