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毛節(jié)兔唇花

    拼音注音Máo Jié Tù Chún Huā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毛節(jié)兔唇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agochilus lanatonodus C.Y.Wu et Hsuan

    采收和儲(chǔ)藏:6-8月采收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20-2400m的干旱山地及石質(zhì)茺漠草原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新疆北部。

    原形態(tài)

    毛節(jié)兔唇花,多年生草本或矮小半灌木,高15-25cm。根本質(zhì),粗厚,垂直。莖多分枝,木質(zhì),四棱形,被小剛毛,節(jié)上多少膨大,被絨毛,下部的節(jié)上被綿毛,為宿存的葉鞘所包被。葉革質(zhì),楔狀菱形,長10-16mm,寬7-14mm,先端3淺裂,五角星片再3-5淺裂,小裂片及裂片先端具刺狀芒尖,基部楔形,上面被極疏的小剛毛,下面被短柔毛,或兩面均無毛。輪傘花序具2花;苞片針狀;花萼管狀狀鐘形,長約18mm,萼齒與萼筒等長,狹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具短刺尖,硬革質(zhì);花冠淡紅色,長允3cm,外被短柔毛,內(nèi)面在基部有短柔毛毛環(huán),上唇直立,外被白色長柔毛,先端2圓裂,下唇3深裂,中裂片倒心形,先端深凹,側(cè)裂近相等,2淺裂;子房有突起。小堅(jiān)果倒扁圓錐形,長約4mm,寬約2mm,黑褐色被尖狀毛被,先端截形。花期6-8月。

    性味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化瘀止痛;生肌止血。主冠心?。恍慕g痛;潰瘍病;多種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根莖及根。9~10月挖根及根莖,曬干。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園或野生山間。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東、河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剛竹(《竹譜詳錄》),又名......
  • 拼音注音Bān Zhú Huā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猩紅熱,用斑竹花二兩,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Bān Huā Sháo Lán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紫點(diǎn)杓蘭的花或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ypripedium guttatum Sw.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挖,洗凈,晾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寒山區(qū)林下或草地。資源分布......
  • 《中藥大辭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別名大密(《嶺南科學(xué)》),芭茅(江西《草藥手冊(cè)》)。出處江西《草藥手冊(c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
  • 《中藥大辭典》:斑茅花拼音注音Bān Máo Huā出處江西《草藥手冊(c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嘔血,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2兩。外用:適量,搗敷。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