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毛筍

    《中藥大辭典》:毛筍拼音注音Máo Sǔn別名

    茅竹筍(贊寧《筍譜》)。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毛竹。

    生境分布

    多為栽培。分布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原形態(tài)

    毛竹,又名:貓頭竹(《新安志》),江南竹(《汝南圃史》,貓竹、茅竹(《群芳譜》),孟宗竹、貍頭竹、南竹。

    喬木狀竹類。稈高13~25米,直徑10~30厘米,稈圓筒形,著枝一側有溝槽;稈環(huán)平,籜環(huán)突起,無毛;稈籜與節(jié)間等長或較長;籜鞘厚革質,背面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和棕黑色斑點;籜耳不發(fā)達,具繸毛;籜葉狹長形,節(jié)上常具2枝條。小枝有葉2~8枚;葉鞘長17~25毫米,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鞘口有時僅頂端具數(shù)條灰白色繸毛,易落;葉舌長圓形,直立,長1~3毫米。葉片窄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1厘米,寬5~14毫米,背面中脈基部有短柔毛,次脈3~5對,小橫脈甚顯著,葉緣有小鋸齒或粗糙,葉柄長2~4毫米?;ㄖ紊痪呷~,長約50厘米;小穗?yún)簿甙?,苞片狹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6~22毫米,頂端具1直立線形的縮小葉,長7~18毫米;小穗具完全花及退化花各1枚,穎1片,長13~16毫米,外稃長22~24毫米,上部有粗糙硬毛;內稃長20~22毫米,先端雙齒狀,上部及二脊間有微毛,脊有小刺毛。筍期12月下旬(冬筍)至次年4月上旬(春筍)?;ㄆ?~9月。

    性味

    《綱目》:"甘,寒。"

    注意

    《食物宜忌》:"小兒脾虛者,多食難化。"

    功能主治

    ①汪穎《食物本草》:"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

    ②《食物宜忌》:"消痰,滑腸,透毒,解醒,發(fā)痘疹。"

    ③《綱目抬遺》:"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毛筍拼音注音Máo Sǔn別名

    茅竹筍

    英文名Mose Bamboo shoot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P.edulis auct.non(Carr.)H.de Leh.]

    采收和儲藏:4月采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為人工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自秦嶺、漢水流域至長江流域以南臺灣省,黃河流域也有多處栽培。

    原形態(tài)

    毛竹 高大竹類,竿高達20m以上,粗者可達20cm以上。幼等密被細柔毛及厚白粉,老竿無毛,并由綠色漸變?yōu)榫G黃色;基都節(jié)間甚短而向上則逐漸較長,中部節(jié)間長達40cm;竿環(huán)不明顯,低于籜環(huán)或在細竿中隆起?;X鞘背面黃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及密生棕色刺毛;籜耳小,耳緣有毛;籜舌寬短,強隆起乃至為尖拱形,邊緣具粗長纖毛;籜片較短,長三角形至披針形,初時直立,以后外翻。末級小技具2-4葉;葉片被針形,長4-11cm,寬5-14mm,有小橫脈,表面光滑,背面在治中脈基部具柔毛,次脈3-6對,再次脈9條?;ㄖλ霠?,長5-7cm,基部托以4-6片鱗片狀苞片,有時花枝下方尚有l(wèi)-3片近于正常發(fā)達的葉,此時花枝呈頂生狀;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常偏于一側,覆瓦狀排列,下部數(shù)片不孕而早落,致使花枝下部露出兩類似花枝的柄,上部的邊線生纖毛及微毛,無葉耳,具易落的鞘口維毛,縮小葉小,披針形至錐狀,每片孕性佛焰苞內具l-3枚假小穗;小穗僅有1朵小花,小穗軸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內稃的背部,呈外狀,節(jié)間具短柔毛;穎1片,長15-28mm,先端常具雛狀縮小葉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邊緣常生毛茸;外稃長22-24mm,上部及邊緣被毛,內稃稍短于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鱗被披針形,長約5mm;花絲長4cm,花藥長約12mm;桂頭3,羽毛狀。穎果長橢圓形,先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筍期4月.花期5-8月。

    化學成分

    苗含多糖,水解后有木糖(xy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和半乳糖(galactose)。嫩苗還含鐵、鎂、鈣、鈉、鉀、銅、鎘和鈷。

    性味

    甘;寒

    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功能主治

    化痰;消脹;透疹。主食品店積腹脹;痘疹不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煮食。

    各家論述

    1.汪穎《食物本草》: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

    2.《食物宜忌》:消痰,滑腸,透毒,解醒,發(fā)痘疹。

    3.《綱目拾遺》: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

    4.《綱目》:贊寧《筍譜》云,筍雖甘美,而滑利大腸,無益于脾,俗謂之刮腸蓖,惟生姜及麻油能殺其毒。俗醫(yī)治痘,往往勸飲筍湯,云能發(fā)痘,蓋不知痘瘡不宜大腸滑利,而筍有刮腸之名,則暗受其害者,不知數(shù)千人也。

    5.《本草求原》:竹筍,甘而微寒,清熱除痰,同肉多煮,益陰血。痘疹血熱毒盛,不起發(fā)者,筍尖煮湯及入藥,俱佳。

    6.《隨息居飲食譜》:筍,甘涼,舒郁,降濁升清,開膈消痰。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別名鐵牛入石、竹葉牛奶仔、母豬精、細葉牛奶樹、石榕、奶汁草來源??茀裁臚icus comata Hand.-Mazz.,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廣東、貴州。性味甘、微辛,溫。功能主治祛風行氣,健脾利濕。主......
  • 《中藥大辭典》:叢毛榕根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 Gēn別名鐵牛入石、竹葉牛奶仔、小葉鉆石風、奶汁草(《福建中草藥》)。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浦参飬裁诺母I撤植忌谏搅株幪?。分布貴州、廣西、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
  • 拼音注音Chuàn Zhū ěr Yè Tái別名列胞耳葉苔、地蓬草、樹青苔來源藥材基源:為耳葉苔科植物串珠耳葉苔的植物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Dum.subsp.moniliata(Reinw......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別名萬年、小羊芋。來源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塊節(jié)風仙花莖基部膨大的節(jié)。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atiens pinfanens Hook.f.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取下基部莖節(jié)的膨大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生......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 Cǎo別名毛尖茶、野洋芋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串鈴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omis mongolica Turcz.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切段曬干。秋后花萎謝后挖根,洗凈,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