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鱸魚

    《中藥大辭典》:鱸魚拼音注音Lú Yú別名

    花鱸、鱸板、花寨、鱸子魚(《黃渤海魚類調(diào)查報告》)。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鮨科動物鱸魚

    生境分布

    分布沿海一帶及河口和江河中。

    原形態(tài)

    體長,側(cè)扁,背腹面皆鈍圓,背部在第1背鰭起點處隆起。體長約40厘米左右,頭略尖,中等大。吻尖,口大,稍傾斜,下頜長于上頜。上下頜、鋤骨、口蓋骨上都有細齒,舌平滑無齒。前鰓蓋骨后緣有鋸齒,后角下緣有3個大棘,鰓蓋后緣具1棘。鰓孔大,兩邊的鰓膜和鰓峽相連處的距離很近,鱗小,呈櫛形;側(cè)線鱗70~78,背鰭、臀鰭基部鱗片小。背鰭顯著分為2個,第1背鰭Ⅻ,為梗棘,以第5及第6棘最長;第2背鰭13,為分枝鰭條;背鰭起點在鰓蓋棘后。腹鰭16,胸位。胸鰭短。臀鰭Ⅲ7~8,起點在背鰭第6鰭條下方,其棘以第2個最為強大。體色背部灰白,兩側(cè)及腹部銀白,體側(cè)上半部及背鰭上有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呈灰色,有黑色邊緣,背鰭中部有黑色條紋。

    性兇猛,以鱭、銀魚、鯔魚等為主要食物。

    化學(xué)成分

    食部100克含水分78克,蛋白質(zhì)17.5克,脂肪3.1克,碳水化物0.4克,灰分1克;鈣56毫克,磷131毫克,鐵1.2毫克,核黃素0.23毫克,尼克酸1.7毫克。臺灣產(chǎn)者含水分76.10%,粗蛋白19.39%,粗脂肪1.16%,灰分1.16%。關(guān)于維生素,尚有下述數(shù)字:100克中有維生素A180國際單位,B1_130,B2_110微克,尼克酸2.4毫克。

    鱸血中含銅量與鱸的性成熟度無大關(guān)系,有色肌中較無色肌中為多。

    性味

    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jīng)》:"味咸,大溫,無毒。"

    ②《食療本草》:"平。"

    ③《日用本草》:"味甘,平。"

    功能主治

    益脾胃,補肝腎。治水氣,風(fēng)痹,并能安胎。

    ①崔禹錫《食經(jīng)》:"主風(fēng)痹瘀疰,面皰。補中,安五臟。可為臛膾。"

    ②《食療本草》:"安胎,補中。作鲙尤佳。"

    ③《嘉佑本草》:"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

    ④《本草衍義》:"益肝腎。"

    各家論述

    《本草經(jīng)疏》:"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腎主骨,肝主筋,滋味屬陰,總歸于臟,益二臟之陰氣,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yǎng),而積漸流于虛弱,脾弱則水氣泛濫,益脾胃則諸證自除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鱸魚拼音注音Lú Yú別名

    花鱸、鱸板、花寨、鱸子魚

    英文名Japanese sea perch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

    1.《嘉佑本草》:鱸魚,多食宜人,尤良。又暴干甚香美,雖有小毒,不至發(fā)病。

    2.《綱目》:黑色曰盧,此魚自質(zhì)黑章,故名。淞人名四鰓魚。鱸出吳中,淞江尤盛。四、五月方出,長僅數(shù)寸,狀微似鱖而色白,有黑點,巨口細鱗,有四鰓。李時珍認為鱸魚即松江的四鰓魚(杜父魚科松江鱸魚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但據(jù)所述狀微似鱖魚而色白,有黑點,巨口細

    來源

    藥材基源:為鮨科動物鱸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近岸淺海中下層魚類,常棲息于河口咸淡水處,也可生活于淡水中春夏間幼魚有成群溯河的習(xí)性,冬季返歸海中主食魚、蝦類。秋末冬初在河口產(chǎn)卵。卵浮性,徑1.35-1.44mm,具油球。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鱸魚,體側(cè)扁,一般長60cm左右。頭中等大,吻鈍尖。眼中大,上側(cè)位??诶冢绷?。下頜稍突出,上頜骨后端膨大,伸達眼緣后下方。上下頜牙帶狀、細小,犁骨和腭骨均具絨毛狀牙。前鰓蓋骨后緣具鋸齒。后角及下緣具4棘,鰓蓋骨具1扁平棘。鰓耙(7-9)+(13-16)。體被小櫛鱗,頭部除吻端及兩鬲外均被鱗。側(cè)線完全,側(cè)鱗70-80(14-180/(17-22)。背鰭2個,稍分離。第1背鰭Ⅻ,硬棘;第2背鰭Ⅰ-12-13。臀鰭Ⅲ-7-8,始于背鰭第6鰭條下方。胸鰭16-18,較小,位低。胸鰭Ⅰ-5,胸位,尾鰭分叉。體背側(cè)灰青綠色。生活于淡水者體郄較淺白。體側(cè)上增部及背鰭上有黑色斑點。由于逐漸增長,斑點漸不明顯。腹側(cè)銀白色。背鰭條部和尾鰭邊緣黑色。

    化學(xué)成分

    食部100g,含水分78g,蛋白質(zhì)17.5g,脂肪3.1g,碳水化物0.4g,灰分 lg;鈣56mg,磷131mg,鐵1.2mg,核黃素(riboflavine)0.23mg,煙酸(nicotinic acid)1.7mg。臺灣產(chǎn)者含水分76.10%,粗蛋白19.39%,粗脂肪1.16%,灰分1.16%。關(guān)于維生素, 尚有下述數(shù)字:100g中有維生素A18Ou,B1 130μg、B2 110μg,煙素2.4mg。

    歸經(jīng)

    肝;脾;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嘉祜本草》:“多食發(fā)痃癖及瘡腫,不可與奶酪同食?!?/p>功能主治

    益脾胃;補肝腎。主脾虛瀉?。幌涣?;疳積;百日咳;水腫;筋骨萎弱,胎動不安;瘡瘍久不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60-240g,或作鲙食。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腎主骨,肝主筋,滋味屬陰,總歸于臟,益二臟之陰氣,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yǎng),而積漸流于虛弱,脾弱則水氣泛濫,益脾胃則諸證自除矣。

    2.崔禹錫《食經(jīng)》:主風(fēng)痹,面皰。補中,安五臟。

    3.《食療本草》:安胎、補中。

    4.《嘉佑本草》: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

    5.《本草衍義》:益肝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é Zhǎnɡ Chái別名漢桃葉、廣西鵝掌柴、七葉蓮、七多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白花鵝掌柴的根或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effter leacantha Vig.[Schef-flera kwangs......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龍膽拼音注音Bái Huā Lónɡ Dǎn來源龍膽科龍膽屬植物高山龍膽Gentian algida Pall.,以全草入藥。7~9月采挖帶根全草,洗凈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肝膽,除濕熱,健胃。用于流行性腦脊髓......
  • 《中國藥典》:白芷拼音注音Bái Zhǐ英文名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來源本品為傘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
  • 《中藥大辭典》:白芷葉拼音注音Bái Zhǐ Yè別名蒚麻(《別錄》)。出處《別錄》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或杭白芷的葉片。功能主治《綱目》:“浴丹毒、癮疹風(fēng)瘡?!皬?fù)方①治風(fēng)瘙隱軫:白芷根、葉煮汁洗之。(《千金方》)②治小兒身熱:白......
  • 《中藥大辭典》:白莧拼音注音Bái Xiàn別名糠莧,細莧(《別錄》),野莧、豬莧(《本草圖經(jīng)》),假莧菜(《廣州植物志》),綠莧(《拉漢種子植物名稱》)。出處《別錄》來源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春、夏采收。生境分布生田野間。分布我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