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龍虱

    《中藥大辭典》:龍虱拼音注音Lónɡ Shī別名

    水鱉蟲(《江蘇中藥名實(shí)考》),射尿龜、尿缸賊(《陸川本草》),水龜子(《中藥志》)。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龍虱科昆蟲東方潛龍虱全蟲。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燙死,曬干。

    生境分布

    分布湖南、江蘇、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湖北、四川等地。主產(chǎn)江蘇、福建、浙江、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

    體長圓形,長2.4~2.8厘米。背面深橄欖綠色,唇基,前胸背板外緣、鞘翅兩側(cè)綠黃色。頭部近扁平,中央微隆起;前頭兩側(cè)有淺凹陷及小點(diǎn)刻。觸角1對,黃褐色。唇基前緣直,近前角處有一橫陷。上唇狹,兩端圓,前緣中央彎曲,呈半月形。復(fù)眼突出。前胸背板橫闊。鞘翅有3行稀疏的縱點(diǎn),點(diǎn)紋等寬,不明顯。腹部3~5節(jié),兩側(cè)有綠黃褐色斑紋。足3對,前腳黃褐色,后腳紅褐色,中后跗節(jié)暗色。雄性前跗節(jié)基部3節(jié)擴(kuò)大,有吸盤。

    生活于池沼、水田或河溝多水草處,入夜能飛于空中。善游泳,好捕食小魚。幼蟲體細(xì)長,有銳利的口器,能捕食水中的小動物及小魚。

    性狀

    干燥的蟲體,呈長卵形,全體有光澤。背面黑色。鞘翅邊緣有棕黃色狹邊。除去鞘翅,可見淺色的膜質(zhì)翅1對。腹面紅褐色至黑褐色。腹部有橫紋。質(zhì)松脆,氣腥,味微咸。

    性味

    《陸川本草》:"甘,平。"

    功能主治

    補(bǔ)腎,活血。治小便頻敷,小兒遺尿。

    ①《物理小識》:"食之除面黚,活血。"

    ②《藥材資料匯編》:"用于老人夜溺頻繁。"

    ③《陸川本草》:"滋養(yǎng)強(qiáng)壯,治小兒遺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0.8~1.5錢,炙,研末或入丸劑。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龍虱拼音注音Lónɡ Shī別名

    水鱉蟲、射尿龜、尿缸賊、水龜子

    英文名predacious diving beetle出處

    出自《本草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虱科動物三星龍虱黃邊大龍虱全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ybister tripunctatus orientalis Gschew.2.Cybister japonicus Sharp.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燙死,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池沼、水田、河湖或水色多水草處。

    2.生態(tài)與地理分布同三星龍虱。

    資源分布:1.除西北地區(qū)外,幾乎遍布全國。

    2.生態(tài)與地理分布同三星龍虱。

    原形態(tài)

    1.三星龍虱,體長圓形,前狹后寬。背面黑綠色,腹面黑色或黑紅色,有時(shí)部分棕黃色,體翅周邊有黃帶。頭部近扁平,中央微隆起,兩側(cè)有淺凹陷及小刻點(diǎn)。觸角黃褐色。復(fù)眼突出,黑色。前胸背板橫闊,有縱溝。鞘翅有3行不明顯的點(diǎn)線。腹下第3-5節(jié)兩側(cè)各有橫斑1個(gè)。足黃褐色,生有金色長毛,后足脛節(jié)短闊,脛端兩側(cè)生刺。雄蟲前足跗節(jié)基部3節(jié)膨大成吸盤。

    2.黃邊大龍虱,形態(tài)與三星龍虱近似,但體較大,長3.5-4cm。前胸及鞘翅兩側(cè)黃條斑中間夾有一條黑色斑紋。雌蟲鞘翅上密布溝紋或皺紋,僅端部及中縫處無紋。

    性狀

    性狀鑒別(1)三星龍虱,蟲體呈長卵形,長1.5-2.8cm,全體有光澤,背面黑色。鞘翅1對,邊緣有棕黃色狹邊,除去鞘翅,可見淺色的膜質(zhì)翅1對。腹面紅褐色至黑褐色,腹部有橫紋。質(zhì)輕脆。氣腥,味微咸。

    (2)黃邊大龍虱,與三星龍虱相似,但個(gè)體較大,長3.5-4cm,背面黑棕色,鞘翅上密布溝紋。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微咸;性平

    功能主治

    補(bǔ)腎;縮尿;活血。主小兒遺尿;老人尿頻;面部褐斑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熟、炒香,3-5g,或8-12只;或焙干研末入丸、散。

    各家論述

    1.《物理小識》:食之除面gan',活血。

    2.《藥材資料匯編》:用于老人夜溺頻繁。

    3.《陸川本草》:滋養(yǎng)強(qiáng)壯,治小兒遺尿。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Nán Shé Ténɡ別名爬山虎(《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南蛇藤的根、果實(shí)或莖。春、秋割取地上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河邊、石坡上。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東、浙江等地......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參拼音注音Cì Shēn別名刺仙茅、川參來源川續(xù)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藥。秋冬采集,切片曬干或鮮用。除前種外,尚有細(xì)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
  • 拼音注音Cì Yè Sǒnɡ Mù別名鳥不企、雞云木、鷹不扒、雷公木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出處始載于《福建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長刺楤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alia spinif......
  • 拼音注音Cì Yè Sū Tiě來源藥材基源:為蘇鐵科植物華南蘇鐵的根或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cas rumphii Miq.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華南各地廣為栽培,長江流域有盆栽。資源分布:原產(chǎn)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北部、越南、緬甸......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別名苦顛茄、苦天茄(《云南中草藥》)。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實(shí)。秋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間林下或荒坡。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直立,具分枝,全體密被黃硬毛和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