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江蘇植藥志》
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
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分布南北各地。
柳葉蓼,又名:綿毛酸模葉蓼。
一年生草本,高0.5~2.5米。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紅色小斑點,被綿毛,節(jié)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托鞘膜質,筒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6厘米;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脈,無腺點;雄蕊通常6枚;子房卵圓形,花柱2歧。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內?;ㄆ诔跸?。果期秋季。
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于試管內均有抑制作用。新鮮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涂于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辛,溫。
消腫止痛。治腫瘍,痢疾腹痛。
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治痢疾:辣蓼一把。曬干,濃煎溫服。(性味以下出《江蘇藥材志》)
同屬植物辣蓼、水蓼、假長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區(qū)均作辣蓼入藥。
辣蓼、酸模葉蓼、旱苗蓼、苦蓼大馬蓼、白辣蓼
出自《江蘇植物志》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dolium Sibth.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晾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一年生草本,高0.5-2.5m。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色斑點,被綿毛,節(jié)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幾無柄;托葉鞘膜質;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被灰白色綿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脈,無腺點;雄蕊通常6枚;花柱2。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內?;ㄆ诔跸模谇锛?。
性狀鑒別 莖直徑約至6mm;表面有紫紅色斑點。葉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無毛或被稀白色綿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有腺點;托葉鞘無緣毛。圓錐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點。氣微,辛、辣。
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①上表皮多列性非腺毛較多,長80-273μm;單細胞非腺毛較少,長約至1120μm,直徑約7μm,基部常有一短細胞并生;腺毛較多,頭部類圓形或橢圓形,4-15個細胞,直徑27-36μm。②下表皮單細胞非腺毛眾多,腺毛偶見。③葉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1.抑菌作用 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于試管內均有抑制作用。
2.外用 新鮮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涂于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辛;性溫
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主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
內服:煎湯,10-20g。
治痢疾:辣蓼一把。曬干,濃煎溫服。(性味以下出《江蘇藥材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分布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柳葉蓼,又名:綿毛酸模葉蓼。
一年生草本,高0.5~2.5米。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紅色小斑點,被綿毛,節(jié)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托鞘膜質,筒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6厘米;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脈,無腺點;雄蕊通常6枚;子房卵圓形,花柱2歧。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內?;ㄆ诔跸?。果期秋季。
藥理作用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于試管內均有抑制作用。新鮮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涂于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消腫止痛。治腫瘍,痢疾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復方治痢疾:辣蓼一把。曬干,濃煎溫服。(性味以下出《江蘇藥材志》)
備注同屬植物辣蓼、水蓼、假長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區(qū)均作辣蓼入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辣蓼草拼音注音Là Liǎo Cǎo別名辣蓼、酸模葉蓼、旱苗蓼、苦蓼大馬蓼、白辣蓼
出處出自《江蘇植物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dolium Sibth.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晾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0.5-2.5m。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色斑點,被綿毛,節(jié)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幾無柄;托葉鞘膜質;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被灰白色綿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脈,無腺點;雄蕊通常6枚;花柱2。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內?;ㄆ诔跸模谇锛?。
性狀性狀鑒別 莖直徑約至6mm;表面有紫紅色斑點。葉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無毛或被稀白色綿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有腺點;托葉鞘無緣毛。圓錐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點。氣微,辛、辣。
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①上表皮多列性非腺毛較多,長80-273μm;單細胞非腺毛較少,長約至1120μm,直徑約7μm,基部常有一短細胞并生;腺毛較多,頭部類圓形或橢圓形,4-15個細胞,直徑27-36μm。②下表皮單細胞非腺毛眾多,腺毛偶見。③葉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 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于試管內均有抑制作用。
2.外用 新鮮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涂于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性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主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
復方治痢疾:辣蓼一把。曬干,濃煎溫服。(性味以下出《江蘇藥材志》)
摘錄《中華本草》